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产学研链条、激活经济动能的关键一环。而站在科研与市场“交会点”的技术经理人,正以其独特的专业能力,成为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的“解码器”与“转化桥”。他们不仅是技术的“摆渡人”,更是创新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加速器”。
在吉林省,随着创新机制不断健全,这一新兴职业群体正快速成长。从吉林大学徐婉博士促成百余项技术转移,到东北师范大学王晗教授考取“高级技术经理人”并推动智能医疗器械落地;从吉林省科技创新研究院搭建“百人计划”协作网络,到长春市推出绩效补助政策……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一幅以人为核心、以体制机制为支撑的成果转化新图景。
技术经理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他们能够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两张皮”的难题。一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往往面临评估难、谈判难、融资难、推广难等多重障碍。而技术经理人既要懂技术,又要了解市场,还要善于协调,“十八般武艺”缺一不可。正如徐婉团队对柔性电致变色薄膜技术的全程“护航”,没有专业的眼光和持久的跟踪,很多优质成果可能止步于论文和专利。
然而,要让这支“潮头军”真正壮大,不能仅靠个人热情,更需要制度层面的系统性支持。目前,技术经理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多数从业者尚未形成稳定的职业身份,权益保障、激励机制、职业标准等方面仍有明显短板。“公益参与”虽可贵,但若缺乏合理回报机制,难以支撑队伍长期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考虑,制定扶持政策、推出创新措施。如通过将技术经纪纳入职称评审序列、开展规模化培训、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建设数字化协同平台等举措,正在逐步构建“培养—认证—激励—赋能”的全周期支持体系。尤其是“百人计划”所尝试的积分制、跨域协作、传帮带机制,不仅扩大人才基数,更注重生态培育,体现出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思维。
技术转移是一项高度依赖实践和专业信任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唯数量论。应当在扩大队伍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科研人员、企业工程师、投资机构专员等多元背景人才加入,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技术经理人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如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形成深度服务能力。未来,还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明确技术经理人在成果转化中的法律地位和收益分配机制,保护其合法权益;二是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专职技术转移岗位,打开职业晋升通道;三是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等技术构建全国性技术交易与服务平台,为技术经理人提供数据支撑、智能匹配、流程管理等工具,提升服务效率。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场接力跑,技术经理人正是其中关键一棒。他们不是简单的“中介”,而是价值发现者、资源整合者和创新催化者。只有让这群“排头兵”更有干劲、更有尊严、更有能力,才能真正打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绽放于产业沃土、服务于国计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