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法治是打造优良营商环境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当前,吉林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各方力量、规范权力运行、稳定市场预期,持续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加强产权司法保护,打造维护创新环境的法治盾牌。产权保护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基石,是保障各类市场主体财产、激发社会创新创造活力的“盾牌”。只有让各类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才能真正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一方面,需厘清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的界限,严格规范涉企经济犯罪案件立案审查,高效解决经济争端,为投资者提供安心经营的营商环境,使其将精力、财力更多投入到生产研发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严禁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维护好企业合法权益。强化产权保护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尊重产权的氛围,有效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另一方面,要以产权司法保护保障技术创新成果,提升企业研发的积极性。持续强化民事司法保护制度,提高恶意侵权等行为的违法成本;深化刑事司法保护,加大侵权打击力度。围绕吉林省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等领域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争议,提供前瞻性司法供给,提升审理知识产权等技术依附性较强案件的审判专业化水平。同时,着力破解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举证难”等现实困境,积极运用智慧法院在线诉讼等方式提高司法效率,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让所有经营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降低维权成本,拥有充盈的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提升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践行精准执法理念,提升监管服务效能。执法环节是从法治文本走向法治现实的关键,执法效果不仅是贯彻法治精神的外在彰显,也是维护市场公平秩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内在要求。精准执法的核心是执法机关严格把握政策边界,在执法过程中坚持规范性、适度性、协同性和效能性的统一,以科学、法治、高效的方式积极推进护企惠企政策,切实维护企业权益。一是执法力量要聚焦在商业贿赂、垄断协议等严重破坏市场经营秩序、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防止无序扩张,保障市场稳定和透明,维护经营主体权利和机会平等。保持执法程序的“谦抑性”,严格区分违法行为,包容审慎处理涉企非主观过失违法等在改革中的探索行为。针对涉企案件,审慎使用查封等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二是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手段赋能精准执法,通过对数据的提取分析,强化风险预警能力,并借助经济影响评估和风险监测等方式,前移监管关口,力争将违法犯罪行为消弭在未然状态,让执法办案更具预见性和针对性。三是强化对经济犯罪全链条精准打击,深挖案件背后的产业链,实现预警与打击的并重协同。进一步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裁量范围和幅度,规范自由裁量权,确保执法标准统一、程序规范,优化涉企案件报案受理流程,在树立维护经营秩序“铁面裁判”形象的同时,做好服务发展的“贴心卫士”,让企业在执法全过程中感受到执法服务的温度。进一步强化执法协同治理,做好与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对于涉嫌犯罪的案件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彻底铲除违法犯罪行为的土壤。
引导企业开展合规建设,下好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先手棋”。倡导企业诚信经营,树立合规发展理念,这是法治建设从注重事后处罚到预防为主、源头上规范市场行为的根本性调整举措。首先,要积极推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根据企业的案件性质、危害程度等情形探索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让合规审查从“要我合规”变为“我要合规”,最大限度激发企业建立健全合规体系的内驱力。其次,构建多方协同治理大格局,推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与行业及企业间的联动。探索由市场监管、环保、税务等部门牵头,推动企业合规管理体系的差异化监管,让政策扶持、信用激励向合规企业倾斜,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对违规企业采取重点监管,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契合本行业特点的合规指引,聚焦招标采购、投资管理等高风险领域,为企业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合规标准参考。针对吉林省支柱特色产业,制定精准化合规指南,提升产业集群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同时,整合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力量,为企业提供合规咨询、评估、法律培训等服务,着力降低中小企业合规建设成本。再次,助力企业搭建循序渐进的合规体系。企业高层应带头尊法守法,助推合规文化落地生根,从源头上防范经济犯罪风险。鼓励企业披露合规建设情况,通过外部监督促进企业形成诚信合法经营的良性循环。在具体操作上,注重数字化管理工具的植入结合企业规模和需求,将合规监督嵌入企业现有审批决策流程,推动构建企业风险隐患的智能监控体系,将法治精神融入企业提质增效的每一个技术赋能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