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强教有“数” “智”慧育才

宋金玲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这对人才培养提出全新要求。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引擎,必须主动响应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构性挑战,以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性重构,全面提升育人体系的适应性与引领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未来,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突破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路径依赖,以数字变革推进高校育人模式的迭代更新和教育强国建设。

全面认识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方面,要认识到,科技进步将引领全球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悄然重塑着全球教育体系,催生对具备跨界能力、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巨大需求。以数字技术重构教育内容、环境与方式,使得高等教育正加快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生成”的教育范式转变,向着以技术为驱动、以能力为导向、以协同为特征的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方向迈进。另一方面,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发生重大变化。首先是数字素养要求,包括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需要具备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工具进行学习、研究和工作的能力。其次是创新能力方面要求,数字时代知识更新迅速,需要人才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再者是跨界融合能力,随着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的加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协作和创新的人才更具竞争力。此外,还需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全球视野,以适应数字化时代全球化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协作需求。未来,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系统布局整体规划,以数字技术重塑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新人。

明确办学定位,凸显差异化育人特色。从教育社会学视角来看,办学定位是高校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独特角色的体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标,决定学科布局与教学资源配置方向,形塑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互动模式。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要,服务区域发展,强化差异化育人特色,以凸显学校办学定位。要坚持育人成效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理念,让数字化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优势,努力形成以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数字赋能教学平台、结构性教育改革等为核心的育人体系,持续推动广大师生数字素养、数字化教学和学习能力的协同提升。

构建智慧化育人环境,支撑学生个性化成长。从教育生态学视角来看,智慧学习环境有助于营造更加开放、灵活、个性化的教育生态系统,促进教育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整合。其核心在于更好地保障教育主体与环境的多向度交互,多元化支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持续助推教育范式的持续迭代。要积极促进育人环境从单一物理空间向现实与虚拟结合的智慧空间延伸融合,大力构建兼具开放性、灵活性与互动性的智慧教学新形态,为个性化育人与精准教学提供持续支撑。大力推进云端一体化、互动多样化、模式多元化、学习协作化、行为可视化、管控智能化的新型智慧教室建设,研发和应用智能教学平台,有效推动教育场景智能化变革。

建设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培养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面对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迭代的现实挑战,传统以知识堆砌为主的课程体系已难以满足对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校课程建设必须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转变,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动多学科间的有机融合与知识体系的重构升级。在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构建贯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多层次融合课程体系,通过增设“AI+X”交叉课程群,推动人工智能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形成“基础理论—技术应用—产业实践”递进式课程结构,并依托跨学科教学团队,整合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师资力量,开发项目制、案例化的课程内容,强化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

打造协同育人生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数字化时代,高校应积极打造协同生态,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的合作,以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等,共同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拓宽教育服务供给路径,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数字化建设,确保数字基座搭建、教育应用开发、基础设施运维等教育服务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的作用,促进产学研各方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用数字化不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完善和管理模式的升级,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