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是指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群体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既是回应时代呼唤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充分发挥文化基础、广泛、深厚、持久的特质,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导人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凝聚奋进力量。
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厚积理想信念教育底蕴。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传统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能够使人们从革命先辈的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实现历史记忆与现实使命的共振共鸣,继而切实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要推动多方协同发力,对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革命历史、教育价值等进行科学评估,深挖史实,进行脉络化整理,为发挥好其涵育理想信念作用奠定基础。推动高校、文化机构、文博单位及企业等教育主体协同联动,构建好数字化管理及应用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红色文化资源动态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分类存储与精准检索。完善资源采集机制,广泛征集散落民间的革命文物、口述史料及影像档案,形成完整的文化资源图谱,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鲜活的红色文化素材,推动其从“静态保护”向“动态育人”转化。
创新红色文化育人载体,丰富理想信念教育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红色文化传播要突破传统模式,构建起精准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媒体传播和教育体系。要立足各类人群的认知特点与情感需求,构建分层传播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人群的兴趣图谱,制作短视频、H5互动页面等新媒体内容,实现红色文化从“单向灌输”向“精准滴灌”的转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应加强合作,推进技术融合应用,借助VR虚拟技术还原革命历史现场,运用AR技术实现文物数字化叙事,使人们在亲身体验中完成从“情境认知”到“情感共鸣”的升华,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塑造”的范式跃迁。
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环境,营造理想信念教育氛围。赓续红色血脉,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用红色文化引导人们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将红色文物数字化展陈融入城市公共场地,借助地铁文化长廊、社区党史馆等载体实现理想信念教育日常化、生活化。引导文化机构、文博单位及企业为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保障支持,同时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宣传教育活动提供长期稳定的场所与专业知识支持,助推红色歌曲合唱比赛、参观红色展馆、红色家书诵读会等红色主题活动的定期开展,切实把革命英雄的崇高理想和高尚品德传播出去、弘扬开来,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帮助人们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拓展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推动红色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需搭建知行合一的教育平台和载体。应强化统筹,引导各教育主体系统设计红色足迹寻访、参观红色展馆、举办红色主题夏令营等实践项目,让人们在走访革命老区、参观革命历史遗存等过程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将理想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理想信念教育从理论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和实践自觉。积极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开展红色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人们走进红色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参与志愿活动,帮助更多的人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的光辉历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持续地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