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在上海戏剧学院报到。此前,深圳养老护理机器人、上海外滩交管机器人的亮相,曾经火遍全网。从最初看似天方夜谭的想法,到如今人形机器人深入现实生活,AI实实在在地实现了飞速跨越。如同20年前无人能料到互联网会发展得如此强大一样,AI正以同样不可预估的态势,渗透进医疗、工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给群众生活、国家发展带来极大改变。
每一项伟大的科技突破,都经历过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如今尚存在一定的技术限制,面对这些科技发展中的“不完美”,我们应怀揣开放包容的心态,给予科技前沿领域充分的成长空间,容得下它暂时的“踉跄”。给足科技创新扎根生长的空间,不急于求成,让“静水深流”,终会迎来“一朝破壁”的惊艳。
为“爬坡期”留足耐心,尊重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遵循着技术演进的内在逻辑,重复着不断改进的漫长过程。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所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既是行业走向成熟必须经历的“阵痛”,也是跨越从实验室样机到产业化推广之间鸿沟的关键锤炼。回望工业革命以来的每一次颠覆性技术突破——从电气化到信息化,从人工智能到航天科技,无不历经反复试错、持续调整、艰难突破与系统完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需要社会以长远眼光看待发展中的挑战,耐心等待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践场的自然进程,迎接中国智能制造走向全球前沿的壮阔未来。
为“未来路”打好基础,涵养行业创新容错氛围。“不完美”是创新路上的常态。前沿行业的崛起是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更是社会认知与生态环境共同支撑的产物,既需要技术创新的持续突破,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开放接纳的共识。若以“完美主义”的标尺衡量探索中的每一步,对失误“零容忍”,只会压缩创新空间、抑制科研人员的探索热情。要引导社会构建容错试错的宽松环境,允许探索中的曲折,接纳发展中的不足,以弹性空间为创新者卸下思想包袱,让更多人才敢于投身未知领域、勇于突破技术壁垒。要加快完善政策顶层设计,强化国家政策保障与资源倾斜,营造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创新生态,让科研力量向未来延伸,以制度创新撬动科技突破,抢占全球创新竞争制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