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治理的许多难题,往往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里。形态各异、长期存在的施工围挡,不仅切割了城市风景,更在无形中阻隔了人与城、发展与民生的内在连接。近期,我省一些城市以围挡治理为“小切口”,成功释放出大量城市空间,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实践。
围挡虽小,却反映着是城市的大格局。它不仅是施工安全的必要屏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城市管理的水平、营商环境的优劣以及为民服务的温度。杂乱无章、超期“服役”的围挡,围住的是闲置沉睡的资源,挡住的是市民共享的空间,遮住的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更会“围”出隔阂、“挡”住信任。正因如此,对城市围挡的治理,绝非简单地“一拆了之”,它本质上是一场对城市治理理念、模式和效能的综合考验。
围挡治理实践表明,“系统治理”与“精准施策”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至关重要。一些地方通过建立分级会诊机制,运用清单明责、一案一策等方法,确保了治理工作的有序高效。更重要的是,坚持“拆、退、透、用、留”多措并举,说明治理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围挡,而是让必要的围挡更加规范美观,让不必要的围挡还空间于城市。这种不搞“一刀切”的实事求是精神,是治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前提。
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提质和民生改善上。围挡治理释放出的土地,没有简单地变成房地产开发的“盛宴”,而是精准对接市民所需——新建停车场缓解“停车难”,改建公园绿地增添“休闲处”,打通断头路桥畅通“微循环”。这充分说明,围挡治理的“后半篇文章”比拆除本身更为重要。将腾挪出的宝贵空间用于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功能品质,才能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实现“还绿于城、还路于民、还商于民”的初衷。
此外,将围挡治理与破解更深层次的城市发展难题相结合,实现了“治标”与“治本”的协同。通过治理推动闲置资产和停滞项目的盘活,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正是透过“围挡”这一表象,直指其背后项目停滞、资源沉睡等“病灶”的深层次改革。这启示我们,城市治理必须具备穿透问题的洞察力和联动解决的执行力,敢于触碰矛盾,善于整合资源,从而变“包袱”为财富,化“堵点”为亮点。
当然,围挡治理亦需常态长效。一时的集中清理不难,难的是如何杜绝“前拆后设”“反复开挖”的乱象重生。一些地方推动审批、设置、监督、垃圾处理的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实施“分段短围”模式以减少对交通的影响,致力于构建长效机制的体现。未来,还需进一步在标准制定、动态监督和智慧管理上下功夫,让临时围挡“临时”得明明白白,让长期围挡“长期”得规范整洁,方能巩固治理成果,防止问题回潮。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体现在一条畅通的路、一片可及的绿、一个宜居的环境之中。从各地的实践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落实于具体而微的城市治理行动中。从小小的围挡入手,下足“绣花”功夫,做好“通透”文章,我们就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这既是城市发展的价值依归,也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