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年轻干部磨炼意志、增长才干的主战场。面对基层工作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年轻干部既要掌握现代治理理念,也要善于运用源于实践、带着泥土气息的“土方子”。
这里所说的“土方子”,绝非落后、不科学的方法,而是蕴含着群众智慧与实践经验的有效举措。“土方子”往往源自基层人民长期应对各类事务的经验积累,简单却实用。
在基层矛盾调解中,一些地方沿用的“五老”“和事老”调解法,凭借他们在当地的德行威望与熟悉人情世故的优势,往往能巧妙化解邻里纠纷,使剑拔弩张的双方重归于好。
年轻干部初到基层,大多学历高有抱负,难免存在对“土方子”不屑一顾的情况。自认为能力突出,因而傲气逼人,导致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玻璃心”等“水土不服”的毛病。面对这个毛病,年轻干部要摆正心态,将心沉到“泥土地”里,打破“象牙塔”式的隔阂,多向“土专家”请教,多与基层实践融合。将高学历与现实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基层工作水平,做到哪里群众有困难就奔赴哪里,让群众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困难被解决,才能切切实实助推党与群众之间拉近距离。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难点问题,绝不能在办公室“拍脑袋”“拍桌子”,要用好“一线工作法”,深入田间地头、村组农户、项目现场等基层一线,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要紧盯群众所盼,把“看报告”变成“访群众”,多向群众要“土方子”,增强“会担当”“重担当”“敢担当”的能力本领。
读懂“土方子”蕴含的群众智慧。当然,“土方子”与新办法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党员干部既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运用“土方子”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种融合与创新,不仅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增强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和信任,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