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将在集安市游客服务中心开展。展览以丰富史料、珍贵实物和沉浸式展陈,再现“抗美援朝第一渡”的历史,让人们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吉林人民的奉献与担当。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但是第一支作战部队又是什么时候在哪渡江的呢?这支部队就是第42军124师,于1950年10月16日夜间在辑安(今集安市)率先渡江进入朝鲜……”跟随集安市鸭绿江国门景区经理孙连华步入即将开展的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集安作为“抗美援朝第一渡”成为展览焦点之一。
在展览“抗美援朝在吉林”部分,9个单元聚焦吉林“中朝边境线最长省份”的地理优势与责任担当,从“抗美援朝第一渡”的关键通道作用,到宣传动员凝聚共识、群众踊跃参军支前,再到战勤保障、增产互助、拥军慰问、医助帮扶等多方面支援,以及反细菌战、锄奸除特筑牢后方防线,全面展现吉林举全省之力支援前线的壮阔图景。
其中,“抗美援朝第一渡”的故事,正是这条时间线上至关重要的开端。展览系统展示了集安作为志愿军入朝参战重要通道和最早出征地的历史见证。
吉林省段中朝边境线长达1206公里,有集安、临江、图们等重要边境口岸。坐落在距集安市区15公里的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全长589.23米,是连接吉林集安至朝鲜满浦国际铁路的重要通道。
“为何是辑安?如何实现秘密渡江?”这背后,是超前谋划,答案是建起“看不见、打不断、炸不烂”的水下桥。
孙连华告诉记者:“第42军军长吴瑞林带领着作战处长、侦查处长化装成火车上的工作人员,重点考察满浦、辑安一线。他看到有人涉水过江,江水很浅,淌着水就能走到朝鲜,便萌生了在辑安口岸修建水下桥的想法。这样既能防止美军的飞机在空中侦查、轰炸又不影响大军渡江。所以,吴军长就亲自领着工兵铺设了一条375米长的水下桥。同时,在铁轨中间和两侧铺设木板,用抓钩钉住,这样既不影响火车运行,又能使步兵快速过江。吴军长做过实验,一个团的兵力最快39分钟可以过江,最慢43分钟也可以过江。”
1950年10月15日,42军接到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同意42军于16日夜秘密渡江”。1950年10月16日夜间,42军124师副师长肖建飞带领着370团作为第一梯队先渡江进入朝鲜,随后124师1.4万人全部于16日夜渡江。步兵从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步行渡江,炮8师、军属炮团和后勤辎重车辆、马匹和非战斗人员,皆从水下桥通过。这里因此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部队的最早出征地,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当时过江条件极其艰苦,除了走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以外,辑安修建了16座浮桥。浮桥全部都是战士们在冰冷刺骨的江水里面用木头、木板建成的。然而那时的辑安没有这么多的木板,老百姓就将家里的门板、窗板拆掉,用来修建浮桥。1950年,辑安全县人口是11.8万人,可以说所有人都参与到了支前运动当中,妇女儿童不能上战场,在家里面缝制被服,制作炒面,救济朝鲜的难民。”孙连华说。
据统计,1950年10月到1950年末,从辑安渡江赴朝志愿军有12万余人;到1953年春,42万余人的志愿军作战部队、10余万人的后勤保障人员从辑安渡江入朝。
“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将‘抗美援朝第一渡’的决策细节与战略意义,以及所承载的英雄气概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具象化呈现,激励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孙连华说。
水下桥建设的图像重现志愿军战士们在刺骨江水中搭建的艰辛,泛黄的木板无声地诉说着百姓拆家支援前线的无私奉献……吉林省抗美援朝后援地展览,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铭记,更是对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让参观者通过实物、图像和文字,深切感受“抗美援朝第一渡”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