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既见证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也见证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技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和产业支撑。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和新质生产力培育,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动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促进工业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保护利用工作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紧密结合,对于赋能传统产业升级、激发产业联动效应、增效赋能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吉林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与多元类型特征。从历史脉络来看,吉林工业文化遗产发展主要历经萌芽、缓慢发展、历史性跃升等阶段。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吉林工业突飞猛进,作为“一五”“二五”计划的重点建设区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客车厂等标志性企业创造了多项共和国工业第一,逐渐构建起了涵盖汽车制造、光学仪器、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完整工业体系。从产业类型来看,吉林省的工业文化遗产覆盖领域广泛,体系完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区内至今保留着大量生产车间、办公楼、检验中心等建筑,以及各类生产设备与工艺文件,完整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化工产业方面,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拥有众多的化工厂区、化工装置、储存设施等,其先进的化工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时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全省还留存着电力、冶金、机械制造、建材等行业的丰富工业文化遗产。从地域分布来看,吉林工业文化遗产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四平、通化等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城市。这些工业遗存印刻着技术传承、人才输出等印痕,其物质形态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交织,共同串联起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完整叙事链条,具有重要的历史、科技与社会价值。近年来,吉林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长春电影制片厂、桦甸市夹皮沟金矿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单;随着吉林省首批省级工业遗产名单的公布,吉林机器制造局、长春拖拉机厂等标志性项目改造实践的深入,吉林逐步形成了覆盖汽车制造、化工、电力、酿酒等多领域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未来,要进一步从保护管理、创新利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系统推进,全面提升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水平,让工业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加强保护管理,为发挥工业文化遗产价值筑牢根基。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惩戒机制等,为推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法规的有效执行,对于破坏工业文化遗产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厉惩处。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全域资源普查,摸清工业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等,同时结合GIS等信息技术建立精准数据库,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全面评估,为分类保护与科学利用奠定基础。此外,要通过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捐赠、合作形式参与等途径,努力形成多元投入机制,确保保护传承工作持续有效推进。
推动创新利用,让工业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加强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开发利用是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保护利用途径,创新工业文化遗产的利用模式,大力推动其与旅游、文创、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对吉林省而言,一是依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工公司等典型遗址遗迹,开发工业旅游线路与体验项目。全面整合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加强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建设,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工业旅游品牌,提升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二是支持老旧厂房改造为文创园区,依托厂房独特的工业建筑风格和历史氛围,吸引艺术、旅游等相关企业入驻,打造文化集聚区,为文创产业发展拓展空间。三是将工业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体系,开发研学课程与实践基地,提升公众对工业文化的认识认同。
注重文化传承,让工业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工业遗产承载着城市记忆,凝聚着工匠精神,蕴含着工业文化,加强文化研究、传承与推广是保护利用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一是支持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专题研究,挖掘吉林工业精神内涵,为持续激发工业文化价值、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二是通过举办工业文化节、主题展览、创意赛事等活动,讲好吉林工业发展故事,增强社会关注度与参与度的同时,让更多人深刻认识、认同中国工业。例如,通过举办吉林工业文化节,展示吉林省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和工业文化的魅力;组织工业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创意产品大赛等,更好地提升百姓的创新创造能力。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在相关专业设置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课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建设志愿者队伍,形成研究、传播、人才协同发展的保护传承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