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建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精神旨归上高度契合,为推动思政课建设、构筑“大思政课”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与坚实的学理支撑。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厚植思政课的文化底蕴,已成为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和重要路径,同时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战略举措。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理论必然性在于思政课与传统文化滋养的内在统一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突出优势,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二者在教育途径和目标上高度一致。思政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文化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仁者爱人”“民胞物与”的道德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进精神,“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务实作风等,为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崇高品德提供了丰沛滋养,将这些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使抽象的价值观道理变得具体生动,使理论灌输升华为文化浸润,从而更有效地触及学生心灵,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这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化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契合,通过思政“小课堂”的理论阐释,结合社会“大课堂”的文化场景体验,切实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教育实践中,应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着力打破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构建起课堂讲授、文化实践、资源整合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形成思政“小课堂”理论引导与社会“大课堂”实践体悟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深耕思政“小课堂”,强化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与创新。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教师需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理论功底,善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于对古文典籍的简单引用和故事讲述,而应着力揭示传统文化概念、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与融通性,通过精辟的学理分析和新颖的阐释角度,使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论证科学理论、阐释价值观念的有力支撑,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而在理论层面夯实文化自信根基。
用好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方寸教室”,而应引领学生走向广阔天地,在真实的文化场域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要充分利用各类文化机构、历史遗迹、文博场馆等社会资源,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感知中华文化瑰宝的历史分量和艺术价值,理解传统技艺背后蕴含的工匠精神与智慧结晶。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民俗风情,感悟家国情怀,使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具体可感的鲜活印象,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情感认同。
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有机衔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有高度文化自信与自觉的时代新人。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互联系、关联互动,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必须推动“两个课堂”有效衔接互动,充分激发传统文化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塑造品格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系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独特的创造理念、价值追求和鲜明特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思政教育教学创新,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如构建古代礼仪虚拟体验场景、历史情境在线复现等,突破时空限制,拓展教学场域,使历史文化“动”起来“活”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育人实效。引领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兵马俑的恢宏气势、故宫建筑的匠心独运、传统节日的温情内涵,让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精髓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可触摸、有温度、能感知的切身体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追求等家国情怀、责任意识讲清讲透讲活,并与民族复兴伟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树立远大志向,锤炼过硬本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