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绕圈半小时,商圈停车靠运气,医院等位耗光阴”,“一位难求”已成为许多市民的日常无奈。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停车难”已从居民日常困扰升级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堵点,在老旧小区、核心商圈、医院学校等区域尤为突出。面对这一挑战,长春市从社区微观治理到城市宏观布局多点发力,通过空间挖潜、资源共享、科技赋能等组合拳,逐步探索出多元化破解路径。
向内挖潜
让“闲置空间”变身“便民车位”
老旧小区因规划滞后、车位不足,成为停车难的“重灾区”。为此,在车位供给增量有限的背景下,长春市各社区以“向内挖潜”为核心,通过精细化管理激活存量空间,让“闲置地”变身“停车区”。
盘活闲置空间是社区破局的重要抓手。长春市朝阳区易安花园小区作为2000年后建成的封闭小区,地处老城区居民区密集地带,早年地下停车场与车库尚能满足需求,但随着车辆保有量激增,停车矛盾不断升级。2012年新物业入驻后,业主委员会牵头提出施划泊位方案,经多轮居民协商,确定“先规划、后分配”原则——在不占用消防通道和绿地的前提下,对小区闲置空地、道路两侧重新丈量,移除乱堆杂物后规划标准化停车位,并用“抽签分配”保障公平。如今小区100多个路面车位基本满足业主需求,规范停车让邻里关系更和谐,居民赵先生感慨:“以前回家晚了只能停在路边担惊受怕,现在再也不用早起挪车了。”
“自治模式”则让老旧散小区实现治理升级。长春市二道区东盛街道吉祥社区工行印刷厂宿舍,因长期无物业管理,私搭乱建现象严重,挤占了大量公共空间;加之小区临近商圈,外来车辆增多,进一步加剧了停车压力。社区党委联动旧改施工方,先拆除违建消除消防隐患,再通过问卷征求居民意见,最终将平整后的区域规划为停车位。由居民自主报名组成自治小组,全程参与车位划分、收费标准制定等事宜,形成“优先居民租赁、余量对外出租”的方案。该小区60户居民仅有19辆车,规划的20个车位精准匹配需求,车主们主动缴纳租赁费,款项用于门禁监控维护和基础设施修缮。2024年10月31日封闭管理正式实施后,升降杆、监控设备等硬件到位,外来车辆随意出入、乱停占道的现象彻底消失了。居民高女士称赞:“小区通行变宽敞了,住得更舒心!”
错时共享
让资源配置“活”起来
针对“居民车位日间闲、商圈停车日间难”“机关车位夜间空、周边居民停车难”的错配困境,长春推行多场景错时共享模式,让车位资源“动起来”。
“商居互融”成为商圈周边治理标配。地处红旗商圈的德昌社区,老旧小区密集且商业客流集中,车位供需矛盾突出。社区调研后推出居民车位日间共享服务,在征集居民意愿基础上制定有偿使用标准,既解决商圈访客停车难题,又为车位业主增加收益。“以前白天车位空着浪费,现在每月能多赚几百元,还帮了别人,一举两得。”居民李阿姨早早登记共享车位;常来商圈办事的张女士则省心不少:“以前绕20分钟找车位,现在直奔共享车位,走路几分钟就到商场。”
长春市群众艺术馆位于谊民路与华新街交会西南角,西临翠语路。作为长春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单位,这里每年为市民提供大量公益课程,但随着谊民路几年前取消大量停车位后,市民前来上课时,停车越来越难。为此,长春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在翠语路等需求集中路段率先试点,设置白底黑字的醒目标识,明确工作日9:00—16:00、18:00—次日7:00及双休日、节假日全天允许临时停放。10月22日上午,记者在艺术馆的吉他班了解到,因自己携带吉他上课,许多学员选择自驾,因为路边立了牌子,大家可以放心将车停在翠语路和谊民路了。而随着白天集中上课的结束,到了傍晚,这些临时停车区渐渐空出来,还路于民。人性化的调整,让长春市群众艺术馆的众多学员感到十分方便。
而设置限时停车区域精准匹配市民休闲、就餐等短时停车需求这一模式的顺利推广,为早市、政务中心、商圈、景点等停车矛盾突出区域提供了缓解思路,让便民措施覆盖更多场景。
错时共享进一步拓展资源边界。朝阳区政府错时免费开放院内车位,周末为周边商圈访客提供便利,备受市民游客好评。家住附近的杨女士体验后赞不绝口:“以前找车位半小时,现在政府院里能停,还有人引导,太暖心了!”绿园区政府也推出类似举措,开放夜间车位供居民停放,通过政企资源互补缓解周边小区停车压力。
智慧停车
长春的“数字破局”实践
“十一”期间,长春市民张先生自驾赴深圳游玩,当地智慧停车的便捷体验让他印象深刻——通过“i深圳”APP即可一键查询车位、预约停车。而这,恰与长春近年的停车治理方向不谋而合。长春正以数字化手段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停车管理从“经验寻位”向“智能调度”转型,在让车位资源高效流动的同时,持续升级市民停车体验。
智慧停车的便利,已率先在长春重点场景落地。长春龙嘉机场停车场上线“智慧大脑”,依托ETC无感支付实现“入场自动识别、离场自动扣费”,彻底告别排队缴费的烦恼。“以前赶时间总怕耽误在缴费环节,现在进出停车场一气呵成,至少能节省20分钟。”经常出差的市民李女士对此赞不绝口。目前,这一智慧技术正逐步向商业综合体、医疗机构延伸,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等场所已接入智慧停车系统,支持泊位提前预约,避免患者及家属到院后“绕圈找位”;部分商圈停车场也已上线无感支付,实现“停车—缴费”全流程便捷化。
城市级智慧平台的搭建,更让停车服务体验升级。市民通过“灵动长春”微信小程序的“找车位”功能,能实时查看周边临时停车场、夜间限时停车路段的空余泊位数量、开放时段及收费标准,点击“导航”即可直达目的地;“城投泊车”APP则覆盖线上缴费、车位查询等功能,将大量闲置车位纳入流通体系。智慧管理不仅大幅提升了车位利用率,更通过动态调控引导资源合理分配,让“停车靠运气”的无奈成为历史。
多维度破局
系统治理的“长春答卷”
无论是社区挖潜、错时共享,还是科技赋能,都只是长春破解停车难的局部实践。要从根本上化解这一难题,还需立足城市全局,构建多维度系统治理体系。
政府需承担起基础保障与政策引导的核心责任。一方面,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投入,充分利用城市闲置空地、边角地块等“碎片化空间”新建停车场,快速补充基础车位,缓解核心区域停车压力;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停车场,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逐步扩大停车场覆盖范围,填补公共供给的缺口。
城市规划是破解停车难的“源头抓手”。新区规划要提前预留充足车位,让道路与停车场布局同步推进;旧区改造则要推广立体停车库、地下停车场,用垂直空间利用破解“地少车多”的困境,让有限土地多“生”车位。
有车家庭的自觉参与是治理成效的关键支撑。一方面,市民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与停车管理规定,将车辆停放在指定区域,杜绝占用消防通道、堵塞人行道等乱停乱放行为,维护公共停车秩序;另一方面,要主动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在高峰时段优先选择公交、地铁、骑行等方式出行,或错峰用车,减少路面停车需求;同时,注重日常车辆保养维护,避免因车辆故障长期占用停车资源,共同提升车位使用效率。
“停车难”的破解并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城市规划者与公众形成治理合力。唯有通过政策引导筑牢保障基础、规划革新激活空间潜力、公众配合规范使用行为,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化解这一城市治理难题,让“车有位停、停得有序”成为常态,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与城市民生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