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如何破题?如何让文明实践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吉林市昌邑区创新推出“三联共促”工作模式,从阵地联建、队伍联盟、效果联动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强磁场”,让文明实践的“一池春水”泛起层层涟漪,激荡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澎湃动能。
阵地联建
织密群众身边的文明网络
昌邑区以“全域覆盖、资源共享”为目标,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迭代升级。全区17个实践所站完成一体化改造,将综合文化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公共空间纳入文明实践功能区,实现阵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利用”转变。同时,充分挖掘机关、乡村、社区潜力,将驿站、凉亭等特色空间打造成文明实践点,构建起“15分钟新时代文明实践圈”,让文明新风触手可及。
在提升阵地内涵上,深挖本土红色资源与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文庙广场、红色驿站等特色文明实践阵地。依托这些阵地,“红色经典阅读”“非遗展销”等主题活动轮番上演,让群众在文化浸润中厚植精神家园,擦亮“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精神底色。
队伍联盟
汇聚志愿服务的磅礴力量
整合全区资源,昌邑区组建起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等8支专业文明实践队伍,联动24个实践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各领域专业优势,孵化出一批精品志愿服务项目。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广泛吸纳企业、群众加入文明实践队伍,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深化校地、社企合作,培育多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兴华街道文明实践特派员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一对一”贴心服务;新建街道“深根”微讲堂依托影视拍摄地开展沉浸式宣讲;通江街道“匠心筑梦”项目用红色故事为青少年培根铸魂……一个个品牌项目交相辉映,形成百花齐放的志愿服务矩阵。
效果联动
书写为民服务的暖心篇章
昌邑区坚持党建引领,以“家门口党建”“志愿服务大集”为抓手,创新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自建+共建+联建”模式,与党建联盟单位、非公企业等建立紧密合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党群“连心桥”。
在资源整合上,强化部门联动,推动阵地共建、活动共联。义诊进社区、法律援助下乡、环境整治攻坚等活动持续开展,实现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发力”的转变,让群众在参与文明实践中增强获得感、认同感。
如今,昌邑区已建成1205个文明实践点(基地),培育10个区级文明实践基地和293个特色宣传阵地;凝聚219个资源单位,结成35个文明共建对子,组建315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今年以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265场,服务群众超13.6万人次,“红砖头”老党员工作室等30余个精品项目脱颖而出。
从街角驿站到文化广场,从红色讲堂到非遗工坊,文明实践正成为昌邑区党群连心的“精神纽带”。每一处阵地都是传播新思想的前沿哨所,每一支队伍都是传递温暖的文明使者,每一场活动都是凝聚民心的生动课堂。未来,昌邑区将持续深化“三联共促”模式,让文明实践之花在江城大地绚烂绽放,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多“昌邑智慧”与“昌邑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