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激发高校思政教育新活力

朱诗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方位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就要敢于突破思政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进一步转变思政教育工作发力点,不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力、夯实第二课堂支撑力、增强表达方式浸润力,通过多元内容供给、创新互动传播模式、构建融媒体矩阵,把思政教育建设得更贴近学生、更具活力,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展现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新气象新作为。

锚定思政教育建设方向与目标,筑牢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坚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灵魂,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为学生成长筑牢科学思想基础。其次,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和思政教育主力军,要有坚定政治立场,掌握科学先进思想文化知识,努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时,要对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入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化成果,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思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储备,提升理论素养,强化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再次,要将“大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引领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引导他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正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作用。

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努力做优第二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对课程教学第一课堂的协同、延伸和拓展,做好做优第二课堂是推进实践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一是借助网络载体,打造网上课堂。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网上课堂的教学设计,创作开发系列视频解读课件、案例分析课程,如用“中国脱贫攻坚历程”视频课件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实际案例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内涵。二是开展专题活动,打造社会实践课堂。组织学生利用红色资源广泛开展调研、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开展“我是家乡红色资源推荐官”活动,通过讲述家乡革命故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组织“探访中国乡村振兴”“感知国家粮食安全”等主题活动,带领学生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开展农产品电商推广、粮食安全宣传等社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技术,用理论知识服务社会发展。三是打造线下线上融合课堂,厚植思政课文化底蕴。推动开发传统文化主题动漫、有声读物、线上博物馆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经典,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如组织书法、戏曲学生社团开展线上直播教学与线下现场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民族自豪感,强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思政实践课堂的文化感染力,不断拓宽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平台。

持续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双向互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融媒体时代,思政教育传播渠道多、互动强,高校思政教育者需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与接受习惯,摒弃生硬说教,运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语言传递思政教育信息,在交流互动中潜移默化引导和影响学生,使其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一是关注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形式,通过组织党课团课、专题研讨、知识竞赛、专家讲座等活动,巩固思政教育核心地位。二是充分尊重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思政阵地建设,如运营校园公众号思政专栏,创作正能量推文、短视频,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校园故事、生活案例等进行表达,做到用身边事吸引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影响身边人,让更多学生能够从网络空间汲取奋斗正能量。三是科学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制作微视频、表情包等创意作品,如设计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表情包在学生社交圈传播,提升趣味性与传播广度;组织学生建设网络互动社区,搭建平台让学生分享实践心得、展示成果。引导更多教育力量参与到思政教育中,形成教育合力,加强正向引导,增强思政教育浸润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