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网友反映,在一些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过程中,无偿加班、缺乏指导等问题频发。由于缺乏对实习生劳动权益的明确规范,实习生十分困惑。在普遍的实习“焦虑”中,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链形成,使部分实习生权益保护处于“死角”。
就业实习,作为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为了满足高等院校的实践课程要求,还是学生主动寻求实习锻炼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实习都已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然而,近年来实习生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法律和政策亟待填补的真空地带。
现实中,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签署的协议往往权责不清、权责不等,甚至有时候都没有一纸协议。报酬标准、支付方式、工作内容与时长以及安全责任等关键信息不明确,导致低薪无薪、无偿加班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具备相关实习经历”已然成为默认的入职门槛,带动实习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用人单位也随之抬高实习门槛,这无疑催生了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的兴起。一些中介机构在社交平台上明码标价,声称只要交钱就能获得名企的实习机会,甚至夸大实习经历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徒增学生的焦虑情绪。这些灰色产业不仅扰乱了实习市场的正常秩序,更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实习生权益保护难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从法律层面看,现行法律未对学生实习时长、补贴、收入等进行细化规定,学生不具备劳动法及相关规定的劳动者主体资格,无法购买社会保险,实习期间福利待遇、人身安全等难以保障。从企业层面看,部分企业为降低用工风险与成本,大量招聘实习生,利用实习生议价能力弱、维权意识不足的特点,压缩人力成本。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为增加就业机会,往往忽视自身权益,甚至为了转正入职而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实习条件。
保障实习生权益,不能任由这一“盲区”野蛮生长。首先,要明确实习关系的法律属性,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定,明确最低报酬标准、工作时间上限、工伤保障责任等核心问题,避免“灰色地带”导致的权责不清。其次,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应协同合作,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劳动监察部门应将实习生权益保护纳入常规检查范围,设立便捷的投诉渠道与举报平台,降低实习生的维权成本。学校除提供就业指导之外,还应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更多支持。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规范实习管理,保障实习生的合法权益。
对于自主寻找实习单位的学生来说,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优先选择与学校合作、有良好口碑的机构,主动咨询导师、职业发展中心的意见,借助校友网络了解目标行业、目标机构的真实情况。在签订实习协议时,要仔细阅读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陷入权益受损的困境。只有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为实习生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安全有保障的实习环境,让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