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通过社交平台发视频称,店内使用玉米作为燃料,引发争议。对此,店家回应称,使用的玉米有一部分是从周边农户手中收来的,他们不认为是浪费,而是帮助了农民。网友质问,好好的粮食烧了,对得起种地人吗?
一把火,烤的不只是肉,更是我们面对资源时的选择困境。
法律虽没明文禁止玉米当燃料,《反食品浪费法》却明令反对“严重浪费”。问题在于如何定义“浪费”?若真是农民卖不掉的次品,烧掉算浪费还是利用?店家说用的是“陈化粮”,但谁能证明?炉火一燃,证据成灰。
这场争议最讽刺之处在于,双方都在“救急”。农民急的是销路,店家急的是成本,公众急的是良心。但为什么非得在“烧粮食”这件事上僵持?
因为更好的选项,卡在了半路。比如秸秆颗粒燃料。玉米秆、麦秸秆这些农业废弃物,压成颗粒后热值不输木炭,价格更低,还解决了秸秆焚烧的污染问题。技术早已成熟,却难进烧烤店,因为加工点少、运输成本高、炉具要改造。而店家直言:“用玉米,批发市场就能拉货。”
再比如粮食分级。若真有渠道把次品玉米定向送到饲料厂,农民何必低价卖给烤肉店?但现实是,小农户的残次粮往往凑不够饲料厂的收购量,卡在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这场争论,不该是“良心店”与“卫道士”的对抗,而应变成一场治理升级的契机。
首先,给“好燃料”铺条路。这需要有关部门牵头整合秸秆资源。在乡镇布点加工厂,对改造炉具的商家补贴,让环保燃料比玉米更方便、更便宜。浙江已有地方试点“秸秆燃料银行”,农民存秸秆换燃料,商家就近采购,这类模式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其次,给“次品粮”找对门。建立粮食分流机制。通过合作社集中小农户的残次粮,对接饲料企业;利用数字平台打通供需信息,避免好粮劣用。山东某县曾尝试“粮食保险+定向销售”,保障农民收益的同时,确保粮食用途合理。最后,规则要跑在争议前。烧烤行业年产值超千亿元,燃料需求庞大。与其事后争论“玉米该不该烧”,不如提前明确标准。什么是可替代燃料,如何验证粮食等级,让商家在清晰规则下选择,而非靠“打擦边球”自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