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一头连接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接着民生福祉,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吉林省拥有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和多元的自然景观资源,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认识、强化创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精准把握文旅融合发展规律,坚定不移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释放其“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增进民生福祉注入源源不断动力。
聚焦资源禀赋,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必须立足实际,拓宽发展思路,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吉林是旅游资源大省,冰雪资源优势突出,边境区位条件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应深挖资源潜能,创新文旅产业发展路径,为地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一是发挥好比较优势,用“冷资源”带动“热经济”,做好“冰雪+”文章。精准把握百姓和游客多样化出游需求,强化冰雪文化、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和协同支撑,通过提升冰雪旅游服务质量、打造深入人心的冰雪品牌等途径,不断增强冰雪旅游的体验感,让人们在领略冰天雪地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同时,注重培育“四季冰雪”新业态,形成联动冬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的四季皆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坚持“文生旅”融合发展,推动边境旅游提质升级,不断聚人气、兴产业。将地域独有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依托G331沿边开放旅游大通道建设,深入挖掘沿途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内涵价值,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推进沿线区域协同发展,带动旅游经济、特色种养、产品加工等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丰富文旅体验,推动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富民“靠山”。三是活化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挖掘利用好以“三地三摇篮”为标识的吉林红色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着力增强产品吸引力与感染力,促进红色文旅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
深化数字赋能,助推文旅业态升级。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宽了文旅产业的发展空间,以其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成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重塑产品形态、产业业态的核心动力。要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感强、交互性好的文旅产品,丰富数字化场景和体验,改造提升传统文旅业态,推动数字文旅发展提质升级。对吉林而言,应持续推动文旅数字化转型,建立并完善吉林省文化数据库、吉林省文化数字融平台等文化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为推进数字文旅一体化升级,实现文旅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游客体验、营销推广全链条数字化发展奠定基础,更好地推动风光美景和特色文化的可触可感,用不断丰富的文旅产品愉悦游客身心、开阔游客视野。一方面,要进一步推动景区数智化建设,促进文旅资源的创新表达,大力构建多元化观光体验模式。如运用高精度实景三维建模、VR全景等技术,将长白山、松花湖等景区纳入数据库,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景区自然与人文之美,同时及时有效分析景区运营动态,助力智慧管理、宣传推广与沉浸式体验,不断解锁新场景、新产品、新创作,更好地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精神需求。另一方面,着力将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文旅服务中,加快建设智慧文旅平台,通过语音交互、体感识别、智能反馈等方式,增强文旅服务便捷性,创新服务供给,提升游客满意度,助推产业跃迁,让文旅领域数字化创新成果不断惠民便民。
强化协同共进,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生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齐抓共管、多维发力,形成全方位支持、各方面融入的良好发展生态。要统筹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认识“强化政府统筹、市场主导、协调开放、良性互动是优化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的重要环节”的深刻内涵,实践中忠实践行“两山”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农文旅、商文旅、林文旅、体文旅等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凝聚发展文旅产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强大合力。政府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好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扩大文旅产业投资、制定文旅人才激励政策等途径,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支持;鼓励更多部门主动作为、协同配合,突出“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在更广范围内实现“文旅”与“百业”的深度融合、双向加持,引领各方力量联动做好旅游资源挖掘利用和文旅项目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升吉林文旅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场层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集群化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引领社会资本向文旅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的地区流动,实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有机整合,激活地区文旅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用文旅热度提升民生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