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费敏学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干事创业”。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正处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关键阶段。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破解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好”的结构性矛盾,发挥好高校在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中的源头作用,立足国情省情,积极重塑人才供需逻辑、创新育人范式、营造良好留人生态,以教育之力厚植乡村发展之基,为黑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重塑供需逻辑,构建从“象牙塔”到“田字格”的精准育人格局。当前,乡村人才供需仍存在“错配”现象: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乡村治理、数字农业等领域人才严重短缺。破解这一矛盾,必须打破传统“供给导向”的培养模式,转向以乡村实际需求为牵引的“需求导向”逻辑。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应主动将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嵌入乡村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把乡村振兴的“需求清单”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任务清单”,推动培养模式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要主动对接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等重大战略,深入基层调研,绘制好乡村人才“需求地图”,探索实施“定制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闭环机制,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衔接。例如,吉林农业大学与松原市合作开设“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定向班,让学生更多参与田间实践,形成动态反馈机制,让乡村发展需求引领高校育人的航向。

创新培养范式,锻造从“实验室”到“黑土地”的实践能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有知识的新农人,更需要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扎根黑土地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打破“重理论轻实践、重城市轻乡村”的传统育人范式,坚持“向下扎根”理念,推动课堂从教室走向田间。充分发挥科研、师资等方面的集成优势,构建“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科研赋能”的立体化、全周期培养体系,实现教学、科研、实践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乡村一线的“熔炉”中淬炼真本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一方面,大力推广“田间大学”“科技小院”等模式,组织师生深入梨树模式推广区、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等地开展现场教学与科研攻关,通过推动校地共建实训基地,有效促进农科学生成长于乡土、服务于乡土。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双导师”育人机制,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从生产规划到市场运营的全流程实践,不仅磨炼其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帮助其深刻理解产业发展的现实逻辑。同时,引导校内科研部门设立乡村振兴专项课题,鼓励教师把研究方向对准乡村实际问题;引导人事部门将服务乡村的业绩纳入职称评审指标,鼓励教师把论文写在吉林黑土地上;引导后勤部门为师生下乡实践提供坚实保障,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之路畅通无阻。

共筑留才生态,厚植从“引进来”到“扎下根”的成长沃土。人才引得来是前提,留得住、干得好才是关键。高校应主动延伸服务链条,与地方政府、乡村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既有坚强“硬支撑”又有优良“软环境”的人才发展生态,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住、干得好。在政策保障层面,高校要主动参与构建覆盖人才引进、成长、发展的全周期激励机制,协同地方政府推出学费代偿、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同时建立一套长效化的跟踪服务体系。例如,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合作建立“乡村人才数据库”,通过持续跟踪订单农科生的成长轨迹,动态掌握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并协助解决,提供“扶上马、送一程”的精细化服务。在情感归属层面,除了物质保障,更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优势,与地方共同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发展,让扎根乡村的人才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文化滋养与认同。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