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

肖航兵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文明实践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强化责任担当,书写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答卷,是每一位精神文明建设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必须在履职尽责中进一步深刻理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大意义,推动工作从“有形覆盖”发展为“有效覆盖”,从“阵地建设”发展为“价值引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坚持科学理论引领。组织基层党员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未来,一是不断丰富内容,确保理论宣讲全覆盖。要以人民群众的身边事为切入点,讲清楚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各级党组织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生动实践,讲清楚城市发展战略和当地发展变化,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发展,引领广大群众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信心,引导干部群众厚植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创新实践形式,确保理论宣讲高质效。积极创新工作思路与方式方法,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深入一线宣讲、走进课堂宣讲、推出云上宣讲、常态化开展大喇叭宣讲、以艺术化形式宣讲等,更好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宣讲时要理直气壮,决不能“羞羞答答”;要久久为功,决不能“一阵风”;要深入人心,决不能“水过地皮湿”。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层分类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等活动,着力打通党的创新理论、方针政策抵达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动员多方力量,确保理论宣讲可持续。充分发挥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员、先进模范、青年骨干、百姓名嘴、草根达人、“五老”队伍等宣讲主体作用,引导其深入田间地头、社区广场,精准捕捉群众身边的真实故事和变化,以事实、数据解疑释惑,以“小切口”反映“大道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力和认同感。

坚持站稳群众立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文明实践阵地是新时代党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服务人民群众是文明实践的中心任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开展好调查研究,静下心来认真倾听群众需求,了解他们的期盼,始终以满足人民需求为出发点,及时回应群众呼声,纾解群众困惑,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交心”,多做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工作,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做细暖人心、聚人气、振奋精神的工作,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大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要强化创新,做好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引领群众,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

坚持大处着眼、细处着手。文明实践工作本质上是做群众工作、思想工作,必须推动其像阳光、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既给人温暖,又给人力量。要做到徐风细雨、润物无声,关注每个百姓的细微需求,把志愿服务作为文明实践主要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引领和组织广大志愿者走进基层,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瞄准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以文明实践所站为依托,开展好义诊、文化服务等活动,努力把文明实践工作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不断增强实践活动的文化属性,充分挖掘社区、村屯文化资源,通过开展非遗进社区等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更好地引发群众共鸣,不断增强其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自觉。

坚持推陈出新。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发展密不可分。新时代文明实践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加以改进,持续更新工作理念、方式、方法,让文明实践服务触角更长,服务内容形式更有时代感、更具实效性。整合好各方资源,建好城乡主阵地,盘活闲置教学点等沉睡资源,统筹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村(社区)级阵地建设,实现场地集中布局、功能集合构建、资源集聚壮大,形成文明实践的倍增效应。探索构建网格化实践体系,引领各种社会资源进驻文明实践阵地,努力形成“文明实践—群众参与—文明提升—经济反哺”的闭环机制,持续激发文明实践阵地活力。不断丰富服务群众方式,推进“+文明实践”工作模式,全力打造集社会教育、文化服务、文明实践于一体的“15分钟文明实践圈”和文明实践综合体,并将其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等结合起来,努力促进文明实践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用好信息化平台和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文明实践场域空间,更好地凝聚发展共识,汇聚改革发展力量。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