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高质量发展新答卷·特别报道

新民向新

本报记者 陶连飞

“逛完博物馆,转身就能扎进烟火市集,这条老街太会了!”10月的长春秋意正浓,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漫步新民大街,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里触摸城市记忆,又在沿街市集上品味人间烟火,一天的行程充实又惬意。

新民大街,这条全长1445米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以博物馆为核心引擎,以新民市集为活力纽带,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间架起桥梁,交出了亮眼的文旅答卷。

作为街区更新的“核心钥匙”,今年新装亮相的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成为游客读懂长春的首选地。馆内通过实物展陈、AR复原等多元形式,串联起新民大街从“顺天大街”到历史文化名街的变迁,那些见证城市兴衰的“大屋顶、两排树”建筑风貌,在数字技术加持下重现当年场景。

街区活化的成效,更体现在新民市集的火爆人气中。今年8月首周开市,这条周末封闭的步行街区就迎来近70万人次客流。市集上,30家吉林老字号与29家特色店铺相映成趣,满族刺绣主题饮品、漆扇非遗展等“文化+商业”融合业态,让老味道与新潮流碰撞出别样火花。“没想到非遗手作这么受欢迎,两天销售额顶平时半个月。”一家非遗工坊摊主说。

以新民大街为“轴”,桂林路、红旗街商圈为“翼”的联动模式,更释放出乘数效应。数据显示,市集首周就带动两翼商圈客流量增长10.76%,销售额达4220万元,环比增长14.6%。不少市民逛完市集,顺路走进桂林路感受夜间烟火,或前往红旗街体验有轨电车文旅专列,形成“一轴引领、两翼联动”的消费新格局。

夜幕降临,灯光为百年建筑镀上暖光,市集的吆喝声与博物馆的静谧相得益彰。新民大街用博物馆守护城市记忆,用市集激活消费活力,在1445米的街道上,书写着长春“以文塑旅、以旅兴商”的生动篇章。

新闻延伸:

伪满皇宫博物院学术研究部主任王昊:

新民大街的历史建筑是承载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的落地,让这条街真正成为历史文化的讲述者,既为游客提供了集散地,也让人们更系统地触摸城市发展脉络,是历史街区活化的核心支点。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