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蛟河的早市是我嵌在乡愁里一枚鲜活的印记。
以往羁旅他乡,每当有人提及老家蛟河,那条裹着泥土芬芳与生活气息、热闹得能唤醒清晨的早市长街,便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
退休后,我重返阔别已久的故土,安居于嘎呀河畔的水岸嘉园,逛早市便成了每日清晨最殷切的念想。
蛟河的集市自有时光流转的刻度与人群更迭的韵律。晨光熹微时,这里是谙熟生活滋味、心怀热忱的老人们的主场;待夜幕低垂,它又蜕变为年轻人挥洒活力的夜市。我尤爱融于早市之中,在那里既能触摸到夜露的清润,亦能拥抱人间烟火升腾的暖意。
(二)
蛟河的早市是周边农民谋生计的舞台。
每天破晓前,近郊农民便驾着三轮或四轮农用车,载着田地自产的、自家手作的、山林采集的、别处批发的货物涌向这里。西起大同门,东抵胜利小学围墙,“前摊儿后车”的阵仗铺满整条长安路。新鲜果蔬凝着晨露,五谷杂粮、禽肉鱼蛋、油盐酱醋、手工熟食与豆制品、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凡市井所需无所不备。
早市的喧嚣掀开人们希望的晨光,每声吆喝都载着农户的期盼,每笔交易皆是对辛劳的致敬。数千商贩在此营生,半数为糊口奔波,半数将自产盈余换些闲钱——卖得出便得碎银几许,卖不出也从容自若。满市场果蔬同质竞逐,黄瓜茄子豆角辣椒争相压价,倒让逛早市的市民得了实惠。
十字路口立着个中年汉子,四只母羊温顺地系在身侧。遇客买奶,他便牵过母羊当场挤奶,那温润的、飘着淡香的乳汁,是城里超市难觅的纯粹。他说日售15斤左右,大多是回头客,原价每斤10元,近日滞销便9元贱卖。余奶藏进冰箱自家享用,终归是养人的好东西。
我买了1斤现挤羊奶,当真甘醇,丁点儿不膻。
(三)
蛟河的早市是人们情感的交际场。
来逛早市的人未必都带着明确的购物清单,更多时候,是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寻觅熟悉的面孔。或许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或许是曾经并肩工作的同事,或许是当年戎马生涯的老战友,又或是如今隔壁邻居叔婶。一声“哎呀,是你啊!”便足以让脚步停歇,站在熙攘的街市旁聊一会,家长里短、世事变迁都在这寒暄中悄然流淌。这一路走来,若能遇上三五个熟人,哪怕不买什么东西,一天的心情都会格外明媚。早市无形中成了一块测量人缘与乡情的晴雨表。
逛早市,彰显着一种生活态度。蛟河人热爱生活,经常上早市的人肯定是个“会过日子”的人。不必非得大包小裹地满载而归,信步其间,与人交集,便会觉得生活丰富多彩,快乐、美好、有奔头。逛早市是一种懂得经营日子的从容与智慧,幸福往往就藏在平凡琐碎的日常里。
(四)
蛟河的早市更是一扇敞开的窗口。
蛟河物产丰饶,外地的商贩来此寻觅商机,南来北往的游客也欣然驻足流连。他们在摊位前精心挑选蛟河烤烟——漂河烟、优质黑木耳、纯天然蜂蜜、新采挖的“林下参”、筋道十足的玉米面条……这些烙着地方印记的土特产,恰似蛟河递给外界的一张张亮眼名片。
与此同时,外地的特色商品也在蛟河早市安营扎寨。脆皮炸糕、延边辣白菜、山东大馒头等招牌醒目。更有从南方远道而来的生意人,常年活跃于蛟河的早市,叫卖着各色特产。
蛟河的早市,是一面映照生活本真的明镜,也是书写生存、情感、社会、开放发展最质朴而动人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