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理论

让“新农人”从亦耕亦读中脱颖而出

尹立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耕读教育,强调践行“亦耕亦读”,能够帮助学生从农业理论与农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提升农业知识水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培育情怀使命与价值追求的重要载体。面对新时代农业强国建设新任务,涉农高校要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紧密联系“三农”实际,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新农人”。

坚持实践育人,充分发挥耕读教育技能培养功能。耕读教育本身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人才为重要目标,强调课程实践、注重教育实效,是紧密联系“三农”,真正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的实践性教育。涉农高校应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充分利用好课堂与农田两个主阵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积极与地方政府、农林企业合作,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基地,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兼任耕读教育师资;建立健全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育的育人机制,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比重,与有关方面联合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因地制宜安排学生到农村、林区、生产一线现场调研学习、就地实践;全面打造耕读校园,将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充分融合,以劳促学、耕读并进,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更好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综合性教学目标。

注重文化熏陶,为耕读教育注入灵魂。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我国素来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而言,只注重农业技能培养是不够的,还要从民族的、历史的、本土的素材出发,挖掘文化育人要素,从现代农业需求出发,激活中华农业文明文化基因,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为耕读教育注入灵魂。耕读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延续文化血脉、建立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涉农高校要充分发挥耕读文化的熏陶作用,积极推动其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开展“名师讲堂”“博读经典”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弘扬耕读精神,培养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和担当意识,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全方位掌握农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

适应时代需求,积极探索耕读教育新模式。科技创造未来,在全球农业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发生,针对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也加快推进。耕读教育应不断深化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教育模式;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应用人才,让学生真正掌握涉农新科技新知识,为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学科基础。在教学改革中,抓住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两方面重点,增强耕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提升教育质量。教材方面,应从提升学生新时代劳动素养入手,融合现代科技元素,以多种方式强化对疑难问题的注释、补充,对专业性强的相关农业科技原理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能够以更便捷有效的方式获取农业科技知识,增强对教材的理解运用能力。教学方面,应加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加大教师队伍培训,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面向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开设具有融合元素的相关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构建耕读模块化教学内容系统,突出学生技能与理论的配套训练。多措并举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农人”,让他们的专业所学和学科特长成为就业和职业发展优势,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