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种子是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继往开来,我们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积极投身种业振兴工作,紧紧围绕相关重点任务,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测试评价、良种繁育等环节,持续完善政策体系,搭建技术平台,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培育更多现代种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良种化水平和种业竞争力,促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加快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把握市场需求,优化育种目标。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逐渐获得更多青睐,以往单一的丰产性育种目标已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市场需求,要加强对高营养、口味好、绿色化品种的培育,同时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跟进优化育种目标。以吉林省玉米生产和育种为例,应着眼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益,让种子培育目标紧紧跟随整个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由较为单一的粒用玉米育种目标向粮饲兼用型玉米、甜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等多样化育种方向发展。此外,优化育种目标还要努力适应生产方式的转变,面对机械设备广泛应用到粮食生产全过程的发展趋势,育种目标也应针对区域粮食生产特点,重点研发发芽势强、熟期适宜、耐密抗倒、抗病抗逆、籽粒脱水快的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粮食新品种。
找准战略定位,制定科学发展策略。方向决定道路。加快推动种业振兴,必须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因企制宜,引导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定位的科学发展路径。针对研发主导型企业,可依托农业院校的科研优势,强化品种需求研判,进行选育方向分析,推进企业由卖种子向卖材料、卖品种转型升级;针对销售主导型企业,应拓展服务链条,将种子质量和成本控制、品种区域选择、提供全程技术服务等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企业由卖种子向“服务+”转型升级;对于研发经营双强企业,可将商业化育种体系完善、品牌打造、营销方式创新等作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要持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选种咨询、农资推荐、农技农机服务、金融服务、市场信息服务等环节服务,尤其要着力加强产品烘干、存储、销售等服务,助力企业与消费者建立匹配的供求联系,实现多方共赢。
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动能。种业振兴离不开科技的强有力支撑。要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改进科企合作模式,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优势,聚焦育种前沿技术,开阔研发思路,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重点开展符合现代育种目标的优异种质资源搜集、鉴定、改良工作。完善种业平台和人才团队支撑体系建设,整合新建生物育种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打造区域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及成果交易公共平台,加快成果转化。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重大研发项目集聚,更好落实人才政策,吸引、留住、用好国内外优秀育种专家,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完善配套政策,夯实发展根基。推进种业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加快建立健全覆盖范围更广、支持力度更大的种业政策支持体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局面。要完善种业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建立覆盖种子资源、技术、品种、商标等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加强种业市场监管以及各级职能部门的执法力度,建立高效的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和种业生产保险体系,严厉打击相关侵权行为。以更多元渠道、更积极举措提供资金保障,重点支持种业科技创新、育制种基地建设与管护,加大对科研院校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种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研发等项目上进行重点扶持,更好地为种子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