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村报
  首页
第07版:理论

唱响劳动之歌 铸魂时代新人

于 鑫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任,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意义重大。面向未来,必须上好劳动教育“必修课”,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用劳动之手创造幸福生活,努力成长为为人民大众劳动、为党为国家奉献的新青年。

弘扬劳动精神,发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主阵地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认为,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根本尺度。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广大高校要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上下功夫,在改变教学过程简单僵化、课程方案设计不够生动等问题上下气力。要切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夯实劳动教育必修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劳动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认同感,增强通过劳动奋斗去实现梦想的意识,推动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意志,继而促进自身全面均衡发展。

丰富完善教育内容方式,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中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的系列重要论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基石之上的,同时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理念,形成于中国人民伟大社会实践之中的涉及劳动价值、劳动精神、劳动主体和劳动关系等各方面的科学阐述,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路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上好这堂课,必须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将其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广大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了解从古至今劳动人民的匠心独具,学习为党为国劳动的模范事迹,深刻体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以金融专业课程为例,教师应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如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系统深刻阐述,深入发掘、加工和利用,让专业课程体现出“劳动味”。同时劳动教育必须突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运用好社会实践活动,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深度结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增进对专业的理解。

用好用活就业创业课程,提升大学生劳动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传统劳动提出了挑战,大学生就业趋势有了新变化,对劳动者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提高劳动素养、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对于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劳动素质能力提升等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要充分利用好相关课程,开展好教学实验和专业实习,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强化青春奋斗精神的培育。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引导大学生夯实专业基础、主动参与就业实习见习活动、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实践,让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