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近日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必须发挥好思政课独特作用,将新质生产力理论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努力把相关知识和重大意义讲深讲透讲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明德立志、自信自强,成长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深入讲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抢抓机遇,应对国际竞争、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底层逻辑的深邃思考和系统谋划,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实践紧密结合而创造性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其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充分用好思政课这个重要教育平台,通过广大思政课教师的深刻讲解、科学阐释,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及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生产力进行调整的需要,进而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背景和深远意义,提高学习和掌握这一重要理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全面解析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展现了强烈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从其基本定义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摒弃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量,它以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为特征,符合新的发展理念。在思政课堂上,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从多个视角和多维层次深入解析其丰富内涵,讲清楚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讲清楚推动其加快形成的政治逻辑、价值逻辑。要将专业课堂中的生产力理论知识元素有机融入思政课堂,让学生进一步明晰,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产业的深度转型和升级所催生,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它们优化组合的飞跃为基本内涵,在性质上表现为颠覆性创新的大量出现并通过产业化释放出巨大的增长动能,知识、技术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等特征,要用深入细致的讲解,帮助青年学生全面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引导青年学生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增长才干、勇担大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并寄语广大青年“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青年是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最具创新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程应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 增强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在学习生活中努力向“新”而行,培树以“质”致远的理念,为未来投身科技创新工作、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思政课与专业教育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学习与讨论,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用知识的宽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教育元素引入思政课堂,更好涵养学生奋斗精神和科技强国、实业报国的理想信念,鼓励学生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创造者,拼搏出属于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