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理论评论

打通支付服务的堵点难点

吴学安

据报道,目前,30个省市已出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立体化工作格局,深入推进优化支付服务工作。具体而言,各地加强各部门协同合作,聚焦“食、住、行、游、购、娱、医”等重点场景,围绕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现金使用环境、移动支付便利性、老年人支付服务便利化水平等重点任务,细化工作举措,为优化支付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有效发挥工作合力。

从现金交易到银行卡支付,再到移动支付,我国支付方式的迭代为居民支付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带来了支付效率和便捷性的提升。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达到86%,居全球第一位,移动支付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如今,“一机在手,走遍天下”,移动支付普遍应用于乘车、买票、购物等经济活动场景,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一些痛点、堵点也开始显现。主要体现在:一是老年人等群体依然偏好现金支付,面临移动支付“数字鸿沟”问题;二是外籍来华人员对国内支付环境不习惯、不适应,在现实中会遇到“付钱难”的困扰。去年以来,央行会同有关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

支付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支付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交易成本和交易可靠性。要为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需要持续优化支付市场结构,一方面,完善适合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操作的支付工具和场景,通过改进银行账户服务,提升电子支付在公共服务、便民场景的通用性。另一方面,通过推动移动支付的适老化改造、提升境外银行卡和第三方支付绑定的便利性,同时对如何正确安全使用移动支付加强指导。

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发展迅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金融普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支付服务的便利性不仅应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推动支付方式改进和创新,确保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方式兼容发展,更好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也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家金融服务水平的的内在要求,对于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促进消费、保障民生,更好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助力释放消费潜力,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1522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