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崔娜 孙方俊 记者张鹤)近日,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传承实践团前往集安市开展“边地文脉 共融共生——倾听集安边境乡村的口述记忆”2024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团分多组深入麻线乡建疆村、石洞沟村、禹山村和长川村4座边境村,开展为期3天的乡村考察。通过口述史访谈边境村村民15人,发放问卷调查60余份,口述录音录像5小时,形成访谈文字材料达3万字,全面梳理了边境村民和非遗传承保护人对高句丽历史文化的认识。
在麻线乡建疆村,团队成员参观了千秋墓,对墓室结构、历史事实进行了解;在石洞沟村,驻村书记向团队成员讲解了洞沟古墓群、七星山墓区等遗址的构造、历史背景以及出土文物的重要价值;禹山村文物局王志泉老师向大家介绍禹山墓区文化,这里出土的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高句丽时期的物质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在长川村,文物保护员还为实践团成员详细介绍了高句丽墓室的内部结构与壁画构造。
实践团成员们还前往集安市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展馆内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藏品文物,展现了高句丽的历史、建筑、民俗、宗教和丧葬文化。随后,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集安市博物馆共建的实践实训基地授牌仪式举行,双方旨在促进合作共建,持续打造高句丽考察项目和调研活动。
此次边境乡村之行,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结合专业特点,依托优势特色学科,对高句丽历史和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访谈,为后续调研积累了宝贵经验和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