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并作出了全面和有针对性的部署。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数字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能够帮助企业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和市场动向,优化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进一步提升生产质量,降低成本;云计算的普及,打通了“信息孤岛”和“数据壁垒”,降低了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物联网的发展,使“万物互联”“万物智联”成为可能,拓展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和领域。这些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业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以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的融合与升级。“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重塑着传统生产力,将其转化为更为高效、智能的新质生产力。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个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产业与数字产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产业融合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数字化转型,传统产业可以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产品服务的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例如,制造业中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生产设备、供应链、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进行数字化连接,实现了生产的智能化、协同化和定制化;农业领域的数字农业技术,通过对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实现了精准种植、智能灌溉和农产品溯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应用,构建起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数字资源获取渠道,让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群众也能获得更多优质服务资源。数字经济的赋能,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产业环境。
以数字经济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的快速流通和共享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壁垒,使得资源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数字供应链等渠道,快速获取市场信息和资源,实现供需的精准对接;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这种资源的高效配置,不仅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让数字经济更好地赋能,还需要不断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完善数字经济的治理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宏伟蓝图。在数字经济的大潮中,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生产力,引领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让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