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关键在于科技、在于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全国涉农高校应当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加强新农科建设,完善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农科建设的本质在于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范式进行整体化改革,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对标新质生产力,发挥交叉学科优势,增设新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全链条培养新型人才,为服务农业强国提供智力支持。新形势下,国家相关部门应依据现实需要、丰富调查研究、吸收合理建议,持续发布《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引导农林高校作出科学的专业布局,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科技创新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各农林高校要不断推动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继续依托“101”计划,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注入传统领域中,建设“大数据技术与智慧农业”等交叉学科。同时,在教材编写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对标国际前沿;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丰富知识背景,提供跨学科、跨学院支持,不断创新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科技小院”,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融合。“科技小院”能够使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接触农民、创新技术、服务农业,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练就兴农本领,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当前,农业领域仍存在科研科技人员与农民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为此,要持续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置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培养、农民教育与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提供更丰富的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到管理运行、从校企合作到校县合作、从招生选拔到就业创业,等等。不断增强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科技小院实践育人机制,完善人才评价体制、考核机制、退出机制建设,创新就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等。各农林高校应当在发挥本校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在学校周边县城、村镇建立科技小院,并与县里农业产业布局紧密结合,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的双丰收。
用好“大思政课”,推进大中小一体化知农爱农教育。在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大思政课”中厚植爱农情怀的实践理念,既是学校服务社会和激发乡村产业、文化、组织新活力的现实需求,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培育爱农兴农新型人才的应有之义。要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地把知农爱农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横向、纵向的全过程,持续强化学生“知农爱国”意识,帮助其了解国际国内、国家地方“三农”发展的艰辛历程与现实状况,树立为农服务的远大理想;激励学生厚植“学农爱国”情怀,主动学习能够促进与推动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提升担当意识与责任感,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坚持鲜明问题导向,按需培养新型农业人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需要能够攻关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也需要能够扎根实践的应用推广型人才,还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方面,各农林高校要重点培养能够解决重大“卡脖子”问题的高精尖人才,加大资金资源的支持力度、整合各方面优势力量、鼓励开展协同攻关作业,以人才力量争取实现农业科技重大突破。同时积极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结合区域需求,有目标、有指向地采取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在培养农业科研人员、现代农业管理人员、高水平农业教师等不同类型人才上下功夫,鼓励、支持、引导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不懈奋斗,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