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坚守立场把握规律 用更多优秀作品凝心聚力

肖孜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文艺方面作出重要部署,强调文化建设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关键地位。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把握文艺创作生产的价值导向、主体协同、内容源泉、技术赋能等基本规律,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把握文艺创作生产的价值导向。文艺创作生产的价值导向关乎文艺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既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也需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新时代文艺创作生产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服务。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体现到文艺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品质、表现形式等各方面,使其成为文艺作品的灵魂和精髓,更好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全面把握文艺创作生产的主体协同性。文艺创作生产的主体是多元的,既包括文艺工作者、文化生产部门、宣传思想部门,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形成强大合力,才能更好推动文艺繁荣、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性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文艺创作生产,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了解人民需求和愿望,体验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用真情实感打动人民,努力攀登艺术高峰。文化生产、宣传思想等部门应加强对文艺创作生产的规划引导和组织协调,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作生产计划,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为文艺创作生产提供良好条件和环境,同时加强对作品的审查把关和宣传推广,确保文艺作品质量和导向,不断提高作品传播力和影响力。

全面把握文艺创作生产的时代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这一重要论述把文艺放到时代大潮中来审视,进一步阐明了优秀文艺作品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一方面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另一方面要坚持博采众长,不断加强对当今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研究,坚持为我所用、融会贯通,丰富和拓展文艺创作生产的内容和形式。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当代中国人民的火热生活作为表现主题,聚焦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新实践、新创造、新风貌,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形象、感人的情节,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契合世界人民审美的优秀文艺作品,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全面把握文艺创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赋能作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文艺创作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应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创新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和手段,拓展创作生产空间和渠道。运用大数据技术,帮助文艺创作者更好了解读者需求和市场趋势,为创作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文艺创作者进行创作构思、情节设计、语言表达等,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善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文艺作品的呈现和传播提供更加生动、逼真的体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加强数字文化产业培育,推动文艺创作生产与数字技术、互联网、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加大对数字文化产品的投入和研发,推出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数字文化精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企业和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数字技术应用中的版权保护和内容安全,完善数字版权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产品内容审核把关,更好地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