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应正确把握其核心要义和本质意涵,多维聚焦,充分发挥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更加坚强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努力成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源头活水。
聚焦“创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广大高校要立足创新,强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打造多维创新平台,为创新人才培育和发展营造广阔空间,为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提供更大助力。帮助学生厚植创新思维,引领其积极参与科研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思辨力、创新力。要强化创新生态涵育,打造多元协同育人良好格局,加强与科研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交流合作,构建交融互促的创新生态系统,更好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同时找准切入点,以点带面,努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形成新质生产力跃迁态势。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充分发挥高校有组织科研载体的作用,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要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积极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技术清单制度,完善企业与高校之间“悬榜—揭榜”合作,有效推动技术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协同”。一体推进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源泉,为筑牢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基石贡献高校力量。着力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出率、转化率,大力实施“高层次科研项目培育计划”“高质量科研成果培育计划”,加快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全面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校新动能。
聚焦“育才”,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人才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人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核心要素。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为,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面向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强化五育并举理念,坚持德育引领、智育培养、体育锻炼、美育涵养、劳育实践相结合,着力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让学生浸润其中,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广大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并将其充分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素养,努力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新时代青年正值最好的人生年华,兼有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支撑,因此高校应全力培树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这些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们涵养进取品格、传承好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将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更好成长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干事创业的骨干力量。
聚焦“智能”,强化智慧手段应用,以教育“提智”为人才培育和创新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智慧化手段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育人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校治理效果,继而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要以创新思维为引领,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需求,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健全完善及时响应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调整机制,形成“学科围着产业转、专业支撑需求走”的良性互动关系。坚持因校制宜,制定符合时代潮流和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以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壁垒,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主动“拥抱智能”,创新实践“人工智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面持续推动创新变革,善于运用智能决策,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资源调配、科研成果应用情况等作出分析预测,提升决策和教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更加高效的教学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