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新时代新征程,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思政教育内涵和外延,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将思政教育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起来,赋予科学理论以深厚的实践基础,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立德树人工作走深走实。
思政教育“小课堂”通常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它是具有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开展价值观教育、进行意识形态引导等功能的重要课堂。社会“大课堂”则涵盖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红色寻访等多种形式,是检验和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平台。将两者有机融合,本质上是对“实践-认识-再实践”认识论规律的创造性运用,旨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通过建立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的闭环系统,实现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转化,完成认知认同到实践践行的跃升,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意义重大。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两个课堂”有效融合的教学体系。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以思政理论课程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深化拓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应积极优化思政理论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应全力加强社会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管理,确保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能够真正受益。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要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并探索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思政教育内容的真谛。此外,还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艺术类学生开展文艺汇演、美术展览等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善用社会实践的丰富案例、鲜活故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践出真知,科学的理论总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思政教育“小课堂”的教学内容多基于教材,具有系统性和理论性,但相对较为抽象,而社会“大课堂”则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事件及不同行业的实践经验等。要善于使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牢牢立足当代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引领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感受时代脉搏,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用所学回应时代关切。例如,将企业的创新发展历程、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等,作为鲜活的教育素材引入思政教育中,通过科学的融合手段让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继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
充分激发“双主体”作用,让育人模式新起来、活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推动“两个课堂”有效融合,必须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全力引导教师培树融合意识,强化对实践育人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组织开展“流动研学”思政课等形式,把课堂教学搬到一线,打造“两个课堂”有效融合的创新模式,让教育既有深度也有温度,既有理性认知、更有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要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唱主角、挑大梁,引导其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上的巨变,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从而实现真学、真信、真用,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真正达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