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利用冰雪、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特色资源发展旅游业。”吉林省有着丰富的冰雪资源,地处“世界三大冰雪黄金纬度带”,是新中国滑雪运动的“摇篮”、世界冰雪竞技的“重镇”、冰雪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多年发展中,冰雪产业已成为吉林经济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进一步利用独特的冰雪资源、深厚的冰雪文化底蕴、雄厚的冰雪发展基础,助推冰雪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将“冷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热经济”,对于吉林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全链条保障机制。近年来,吉林省立足实际,突出吉林特色,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发布《吉林省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35)》,积极打造“规划引领+资金扶持+品牌培育”政策体系,着力构建冰雪产业发展新格局。未来,应进一步固根本、扬优势、补短板,在政策、资金、人才等保障方面下足功夫,更好促进冰雪“冷资源”转变为“热产业”。资金保障方面,应通过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推动滑雪场升级、交通设施建设及文化推广等工作,引导和支持冰雪企业上市和再融资,充分激发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冰雪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围绕打造冰雪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推进“冰雪丝路”建设,将其逐步延伸至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世界重点冰雪国家和地区,同时在国内加强南北协作、东西互济,努力形成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产业互促发展格局。在产业规划上,应根据吉林冰雪资源分布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明晰各地区发展定位和重点任务,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持续提升冰雪产业的品质和档次,打造更具国际知名度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和冰雪运动基地;中部地区应加强冰雪产业与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冰雪产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西部地区应结合自身特色,发展生态冰雪旅游、冰雪民俗体验等特色项目,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助推冰雪产业协调发展。
深化产业融合,发挥文化与技术双重赋能作用。千百年来,吉林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孕育出悠久的冰雪文化。近年来,吉林省不断发挥冰雪文化赋能作用,同时加大现代技术融入力度,创新探索“文化挖掘+艺术创作+数字衍生”发展路径,形成独具特色的冰雪产业发展模式。长春“净月雪世界”年接待游客数量逐年递增,雪雕作品规模与艺术水平居全国前列;承载着渔民祖先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查干湖冬捕活动,在创新与传承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冰雪民俗文化,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延边州“冰雪阿里郎”主题园区将朝鲜族歌舞、饮食文化与冰雪体验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欣赏。未来应持续释放“冰雪+”乘数效应,加强冰雪产业科技研发与应用,提升冰雪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冰雪装备产品,如高性能滑雪板、智能滑雪服、冰刀鞋等,提高吉林冰雪装备制造业水平;全力推动“冰雪+数字技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冰雪旅游的体验性和趣味性;全面推进“冰雪+乡村振兴”,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内涵,将其充分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中,打造独具特色、充满乡土气息的冰雪文旅项目。
强化品牌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加强品牌建设是发展冰雪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吉林省以申办承办国际级、国家级冰雪竞技体育赛事,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群众体育活动等为切入点,着力释放冰雪经济品牌效应,全力提升吉林冰雪的知名度、美誉度。未来,应以高水平国际冰雪交流合作、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为支撑,全面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冰雪城市、冰雪活动和冰雪企业,提升吉林冰雪经济竞争力。在精品赛事培育上,应积极探索申办冬青奥会、冬奥会,重点引进和承接高水平赛事,发挥冰雪竞技体育的引领作用,逐步扩大吉林冰雪运动的影响力。在冰雪产品品牌打造上,要努力建设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产业知名品牌、冰雪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长白天下雪”“温暖相约・冬季到吉林来玩雪”等品牌形象,加强宣传推广,让吉林冰雪的“金名片”传得更远、更加深入人心。
完善人才培养,构建优良的产学研用生态圈。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用足力气,应通过科学的学科建设,加强冰雪人才培养和储备。依托吉林丰厚的教育资源,在相关高校开设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雕塑、冰雪建筑等课程,同时强化产教融合,鼓励冰雪企业与省内高校开展战略合作,增加实践教学,为推动吉林冰雪产业发展储备更多高端人才。积极推进冰雪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建立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及社会的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完善冰雪产业人才保障政策。加大冰雪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力度,引导冰雪项目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员从事相关培训工作,建好建强人才“蓄水池”,为让“银色吉林”更具魅力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