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激活人才“引擎” 为发展添智赋能

那 佳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吉林省是人文科教大省,坐拥吉林大学等众多高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未来,广大高校应切实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办学的重要方向,把人才培育目标和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搭建高校人才智库、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调整专业结构等方式,持续提高育人质效,为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搭建高校人才智库,助力区域协调发展。高校智库是我国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高校为主体成立的,面向政府决策咨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载体,不仅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更承担着促进创新要素集聚、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新发展阶段,高校应充分运用其在人才培养、科技资源和人文资源等方面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言献策。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充分发挥科研创新策源地作用,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专家组成的科技团队进行精准帮扶、开展技术指导,为完善产业链条、发展龙头企业、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等提供更大助力,进一步推动优势科技资源的集聚和重大成果产出。另一方面,作为“智囊团”,高校智库应更加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政策法规的制定及重大决策咨询、政策建议的研究中来,努力提升“智慧”输出能力和成果应用质量,从而更好地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构建“政行企校友”协同育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效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政行企校友”协同育人是指政府、产业界、企业、高校和校友紧密合作,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多主体”培养模式,搭建校地、校企合作平台等方式助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和长期协调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考虑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和现实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科学开发多元化的易于推广执行的校企协作途径。要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努力推动学校培养培训与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等全方位适配,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无缝衔接。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围绕地区产业禀赋、产业特色和发展方向等大力发展产业学院,开展产学政研深度合作,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调整专业结构,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既是高等教育当务之急,也是吉林省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实践中,专业结构调整应更好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确保人才培养与其发展相适应。要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时代性,在深耕细作学校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基础上,立足地区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打造新兴前沿学科,努力形成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交叉融合的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协调统筹、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围绕做强做大汽车、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科学谋划专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轨道交通、医药健康、通用航空、电子商务等领域相关的特色专业;围绕民生保障和社会发展人才紧缺领域,布局建设健康养老、托育、公共卫生、粮食安全等领域急需专业,推动专业调整、学科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