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的深刻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吉林是一片红色热土,东北抗联精神是吉林大地上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发展中,要坚持立足黑土地,用好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东北抗联精神铸魂育人作用,培养更多具有东北抗联精神特质,有理想、敢拼搏、素质高的振兴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东北抗联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回望历史,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艰苦岁月中,东北抗联将士与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白山黑水间历经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和考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硝烟已散,精神永存。90多年来,东北抗联精神激励着黑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克服艰难险阻、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红色教育,用东北抗联精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有利于培育青少年崇高的爱国情怀,奋力投身振兴发展事业;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奋斗精神,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各级学校应积极挖掘和有效利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效融入教育体系和相关课程中,讲好抗联将士英勇战斗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让东北抗联精神更加入脑入心,成为助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竭动力。
加强思想引领,在深化抗联历史研究基础上做好红色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工作。更好集聚各级学校红色历史文化研究力量,探索组建东北抗联跨学科研究团队,全方位开展相关资源物态留存、行为过程、精神传承、符号文化等方面研究,努力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为东北抗联精神育人提供学术支持。深入挖掘吉林各地抗联战斗历史和人物事迹,大力开发相关精品课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东北抗联历史和文化教育,努力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全力打造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生动教材和思政教育有效载体。
发挥课堂优势,持续创新育人方式途径。课堂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主阵地。传承发扬东北抗联精神,必须深耕课堂教育阵地,将相关历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各学段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和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通过打造东北抗联精神慕课、东北抗联精神虚拟仿真实验课等,创建多元化特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用好现代科技力量,发挥各类网络平台作用,如创建和利用学校红色文化线上App学习平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东北抗联历史、抗联将士事迹。同时用好校外教育资源,如组织学生“云游”东北抗联教育基地,丰富教育载体和形式,拓展教育覆盖领域,努力提升教育实效性和长效性,助推东北抗联精神在青少年中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厚植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怀。
强化实践育人,在沉浸式体验中播下东北抗联精神的种子。实践出真知,行动助成长。要全面利用吉林省丰富的东北抗联红色资源,打造更多相关历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地把理论知识与现实教育资源结合起来,抓住清明节、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抗联纪念馆、抗联烈士陵园和战斗旧址,开展吃抗联饭、唱抗联歌、走抗联路等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地体验抗战时期艰苦条件,使其受到思想上的洗礼,接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坚持以文化人,积极谋划红色文化教育传承活动,开设红色文化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讲解抗联历史,深入解读抗联精神内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抗联书籍、影视作品,撰写学习心得,更好地激发其成长成才动力和投身振兴发展的激情与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