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 汇聚城市发展新动能

周 刚

活化历史文化遗产、构筑城市IP,是重构和提升城市物质空间和人文生态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立足吉林具体实践,应充分激发历史文化遗产所普遍具有的活态特征,对吉林省,尤其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长春市优秀地域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其更好地与城市发展、市井烟火融合起来,使其不仅成为城市文化标识,更成为重塑消费场景与产业生态的重要支撑。

长春市历史文化独特且厚重。长春地处东北地区地理中心,近代以来各民族百姓在此交往交流交融,这里成为政治大碰撞、经济大流通和文化大交融的最前沿,是草原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等的重叠区域,城市建设发展历史上,始终是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工业文明相互碰撞、相互促进的区域,由此留存下众多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这些城市文明印记就沉淀和“隐身”于百姓日常生活中,成为长春城市文化的底色和长春人民的文化之根。推动城市发展要进一步激活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历史建筑的经济社会价值和创新创造基因,活化利用时遵循科学原则,做到人文融通与经济浸润并重,努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做好“点”与“片”的结合。“点”是指单体历史遗迹、建筑或文化景点,“片”是指若干相关的“点”组成的文化街区片区。活化利用需要使“点”与周边区域形成文化强关联,防止只做单体建筑或局部的保护,忽视街区整体生态,造成碎片化、盆景化的“遗址孤岛”,导致因景观单一、观赏性差出现难以持续发展的状况。在“点”的打造上应着力挖掘和保存其历史文化信息量,做到有文脉、有故事;在“片”的打造上应保持片区风格样式整体统一、功能联动,这方面可借鉴上海市将中共一大会址周边划定为“红色文创试验区”、以“一楼带一片”等做法经验。

做好“向”与“度”的结合。“向”是指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方向与导向,“度”是指开发利用的广度与尺度。实践中要“先考古后开发”“先定位后利用”,既注意精准提炼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明确建筑、街区等的精神底蕴、年代符号、人文信息,以大格局视角审视和系统定位,努力打造整体化的成熟IP,避免风格混杂;还要“如旧”有据、“化新”有度,结合史料档案、亲历者参与者回忆、历史影像资料等还原历史场景,在最大限度地尊重其历史用途基础上,创新引入新功能、新业态、新应用,努力保持与原场景文化风格协调,避免破坏历史遗产的统一风格。同时,要尊重驻地群众的情感和认识习惯,照顾现有建筑现状和周边环境,避免过度引入“新技术”,如过度使用声光电装置等,要让新技术成为城市故事的“表达工具”,而非“重塑者”。

做好“静”与“动”的结合。“静”是指街区、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样式风格等静态展现,“动”是指文化艺术、传统技艺技法、美食习俗、体验项目等动态手法融入。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要坚持动、静融合,防止硬件过度开发而无内容配套,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建筑却使其沦为“千篇一律的冷清街道”。要以一些城市繁华老街因过度改造和规范而失去活力和影响力的教训为鉴,避免硬性引入同质化业态、使原有生活状态和商业氛围消失的情况出现。

做好“文”与“商”的结合。“文”是指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标识的“活态”存在,“商”是指依托“文”而发展的吃喝玩乐游购娱等配套。要做好“文”“商”结合文章,力争“以商保文”“以文铸魂”。一方面要坚持“门当户对”。长春历史上以大马路为中心的商埠地,曾经是传统名店、名品聚集之地,开发利用中应适度清除与其气质冲突的商业业态,定向招募本土百年老店,适当恢复老街名店场景,彰显并延续“吉商文化”基因。另一方面要避免生硬商业侵入,对不宜进驻商业业态的历史遗产,应通过打造周边配套商圈、餐饮区,开发文创衍生品,组织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强化“文”“商”联动,激活其文化与商业双重价值。

做好“冷”与“热”的结合。“冷”是指由于时间悠久、使用不当、宣推不足等因素,造成历史遗产文化价值被忽视的情况。“热”是指让历史遗产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热门的文化消费对象。要以行之有效举措用文化热点点燃“冷”历史,让“冷”遗产变成“热”资源。一是坚持话题激发,通过制造和传播与历史遗产相关的热门话题,吸引公众关注,更好引发其好奇心和讨论热情。如借鉴吉林市“锅包肉”话题热度的打造经验,因势利导进行系统性布局,让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黏性。二是巧用影视激发,利用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手段对历史遗产进行呈现和演绎,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其魅力。三是推动价值激发,以“冷”历史遗产为依托打造新消费集聚区,着力构筑城市经典IP,同时科学设计具有辨识度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将其巧妙融入消费集聚区各场景,打造更多具有特定主题的街区、公园、文化场馆等。

做好“单向”与“互动”的结合。“单向”是指参与者只被动旁观、聆听讲解或遗迹单纯用作拍照打卡“背景墙”的做法。“互动”是指参与者能够深度融入消费“生活场景”并实现与其互动交流的情况。为此,必须使历史遗产保有一定生活气息和烟火气息,与当地居民生活紧密相连,让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动地方特色非遗走出博物馆,突破展柜式保护,让其“可触摸”“可消费”,与现代生活“共振”。此外,“互动”场景应坚持小而特,如此既能克服开发利用中的建造困难,也可突出主题独特性,还能增强参与者对文化遗产的个性化需求和认同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