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科技创新突破的重要策源地,企业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发动机。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推进科技创新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对当今科技发展变革形势的深刻洞察,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明了方向。吉林要充分发挥科创领域的人才优势、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坚强保障。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强化创新生态体系支撑。当今社会,创新形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创新活动变得更加多元化、集成化和高频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聚集和联动协作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途径。这种聚集效应不仅有助于共享高质量研发资源,降低科研过程中的不利风险,还能进一步加速知识的成果转化,更好地满足创新主体社会价值的实现。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进程中要强化创新生态打造,努力为创新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各创新主体应加强合作,更好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全方位推动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为企业创新、赢得市场核心竞争力提供保障。
创新产学研融合模式,畅通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的关键载体。吉林应因地制宜深化产教融合,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长春理工大学与长光卫星联合组建“卫星遥感技术攻关团队”,实行“双聘双薪”制度;部分高校通过“校招共用、岗编分离”等柔性引才政策,突破传统编制束缚等,在为全省新能源、卫星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输送大量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的同时,也为科研人员个人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持续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能。实践发展中应进一步深化和推广这些有益探索,不断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激发创新要素效能。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培养科技人才和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关键。要面向关键技术领域和重点产业,有计划地培养顶尖人才,加强基础、新兴和交叉学科建设和科学性、前瞻性的专业设置,构建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高度匹配的机制。着力实施更为积极、开放和高效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打造允许试错和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充分激发包括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活力,更好地体现创新要素的创新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着力为创新活动提供平台、资源等方面支持,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和“赛马”制度,根据“人岗相适”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原则优化人才利用,增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健全产学研协同育人,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范式。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核心是整合教育、科技与产业资源,以优势资源共享、高素质人才培养助推科技创新,更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构建从学科基础到专业应用、再到实习实训和工程设计的全链条教学模式,通过整合企业的新技术、更新专业标准、开发新的教学资源等途径,促进产业链与专业群的深度融合,同时使人才培养更具技能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应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型和顶尖人才培养,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研究,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和行业动态,拓宽师生视野。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加强各创新主体合作,为提高青年科研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奠定基础,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全面化和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