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鲜明讲政治,注重提高干部政治能力,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关键在党,重点在于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政治能力和改革本领。其中,提高政治能力是重中之重。改革发展的征途上,必须上好提升“政治三力”的必修课,进而精准锚定改革方向和原则,深悟改革内涵和规律,明晰改革路径并笃定践行。
着力提高政治判断力,精准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目标航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政治判断力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它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洞察力,一种对复杂局势抽丝剥茧的分析力,更是一种于时代浪潮中把握正确航向的决断力。为此,一是要精准把握改革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每项政策举措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考量。例如,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经济指标的增长,更要考量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是否能够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将政治意识贯穿于改革方案的制定、执行全过程。二是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坐标。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政治判断力的高低,最终要看是否能在改革中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无论是教育医疗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还是生态环境保护,都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当改革面临两难甚至多难困境时,要以政治智慧权衡利弊,优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是要抓好党员干部这个关键群体。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是推动改革的核心力量,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努力练就一双政治慧眼。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政治信仰,筑牢政治忠诚,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守政治底线,于改革浪潮中勇担重任,敢于较真碰硬,以坚强的政治定力推动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着力提高政治领悟力,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之思想要旨。改革征途上,党员干部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使命,领悟上差之毫厘,行动上就会谬以千里。政治判断力是否准确、政治执行力是否强大,关键在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要旨领会得是否深刻。因此,一是要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常观大势、常思大局,从大局全局中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要旨,才能抓住时代脉搏,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不是某个点上的问题,而是涉及多领域、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从宏观视角将其置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大局中去考量,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确保各领域改革能够相互配套、各方面措施能够协同发力。二是要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想政治上坚定,必须理论上清醒。要深刻理解、用心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牢牢把握其世界观、方法论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其内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强大动力。要将改革中涉及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各方面工作的具体要求,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去认识领悟把握,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指导行动、推动工作。三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源于实践,其正确性要接受实践检验,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改革进程中,有许多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改革实践,不断总结改革实践经验,持续推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而让理论与改革实践更加相得益彰。
着力提高政治执行力,坚决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之决策部署。提升政治执行力,落实好改革各项决策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得以稳步推进、行稳致远的核心保障。一方面要坚持底线思维。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从最坏处准备、往最好处努力,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党中央决策部署是为了解决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贯彻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是对政治执行力最好的检验。要做到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此外,要强化责任意识,抓好贯彻落实,做到知责于心想干事、担责于身能干事、履责于行干成事。改革过程中,要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