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立足就业工作新形势,高校需以系统思维统筹就业工作,着力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明确高质量充分就业导向,千方百计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固本培元,树立观念教育“一个主基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是破解就业难题的“总开关”。高校作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投身经济发展主战场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新时代经济发展态势,从职业规划、发展空间等多方面实现自身价值,破除“稳定=最优解”的单一认知惯性和路径依赖,深刻阐释职业成功的多元维度。超越短期“就业价值”考量,将个人价值实现锚定于成长成才过程的持续赋能,投身就业沃土,将个人的发展融入时代洪流。
因势而谋,演绎服务体系构建“三重奏”。构建科学完善的促就业工作体系,是提升就业服务效能的关键。高校需立足“全程化、精准化、专业化”目标,打造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的就业服务网络。一是强化“三全育人”引领,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就业工作格局。以党建领航压实校院“一把手工程”,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形势、研讨对策,制定实施方案并推行绘部署规划图、列任务进度图、挂作战时序图、亮成效验收图的科学管理方法,压紧主体责任链条,贯穿就业工作落实“纵贯线”。二是锚定“五育并举”引导,探索思政教育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格局。深耕第一课堂阵地“主旋律”,浸润日常教育“协奏曲”,构建全链条贯通、全覆盖辐射、全时段响应的就业育人新模态,驱动思想与行动同频共振,持续提升就业教育精度与效能。三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引航,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就业服务新模式。从简历优化、生涯咨询、面试礼仪等方面创新“AI模块”,探索建立学生个人“生涯画像”,为其提供多元化就业服务。
相通共进,识读联动保障“五线谱”。毕业生就业需全校上下协同配合,打破部门壁垒,构建“全员参与、全域联动”的就业工作格局。学校领导执“谱号”定调全局,立足发展需求确立就业工作方向;就业部门司“调号”谋篇布局,创新举措精准服务,设计多维度就业工作导航图;具体院系为“音符”靶向落键,依托专业集群对接区域产业链形成供需共振;专业教师作“附点”攻坚克难,聚焦就业重点、难点问题实施技能跃迁计划;引导校友资源成“连音”延展生态,借力榜样示范效应及资源互补推动就业工作持续发展。通过学校领导抓总、就业部门抓重、具体院系抓细的指挥链垂直贯通与教师人人抓、校友协同抓的执行网全员覆盖,打造责任传导与资源整合的双轮驱动力,奏响高质量就业强音。
齐心合力,奏响工作创新“七和弦”。面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高校就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用新思路破解新问题,用新举措打开新局面。要强化制度机制建设,出台相关文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就业工作与教师成长、发展评优、职称评定等结合起来;积极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互促联动新格局,形成“入口旺、培养棒、出口畅”的良性循环,强化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要聚焦学生、社会需求和优势企业目标,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建立供需紧密对接的闭环型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积极搭建供需双选对接平台,开展各类招聘、宣介、双选活动,满足企业及毕业生的个性化招聘需求。要完善“精准施策+能力帮扶”援助体系,开展“台账式”“销号式”工作举措,实施“一生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推动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双向奔赴。要聚焦学生职业目标和就业心理,打造“求职目标预设、校内外联动指导、岗位实习锻炼、各类补贴激励”等一体化指导模式,让学生发展有方向,学习有劲头,就业有岗位。关注学生喜好,利用“朋辈讲堂”“校友榜样展”“就业育人信息库”等活动载体开展教育,力争将宣传延伸到班级、公寓等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要用心用情提供服务,保证有签约意向的学生就业无障碍,例如通过组织实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动员引领广大毕业生为吉林振兴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