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新征程上,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攻关,加速成果转移转化,深化技术融合应用,重视人才培养使用,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为现代化大农业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
加强研发攻关,掌握农业科技主动权。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攻关是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发展中必须遵循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规律,全面激发农业科技创新创造活力。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农业发展“卡脖子”难题。“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牢牢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协同攻关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农业“卡脖子”科技难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品种、新产品。二是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农业科技竞争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应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研究经费、搭建农业科研平台,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开展前沿性、探索性研究,努力在农业科技创新源头取得更多颠覆性和引领性的原创成果,为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理论指导。三是深化国际交流,推动农业高水平发展。科技创新既是世界性课题也是时代性课题,应以全球视野布局农业科技创新,瞄准重点领域、重大问题,促进农业科技人才互访,建立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渠道,在更高起点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关系,助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
加速成果转化,畅通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从农业现代化战略高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引导科技与农业深度对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权益与责任,形成科研主体“敢转”“想转”“愿转”的意识,同时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红利、典型示范、经济效益等方面宣传,为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二是探索打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拓展成果转化渠道。鼓励科研院所、农资企业、农业院校等共建试验场、孵化器,构建“样品—小试—中试—产业”转化模式,提升转化效率。推动建设农业科技园,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开展先行先试,促进科技研发成果与应用领域的无缝衔接。建立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做好政策解读、技术指导等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健全政策法律体系,保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投资。构建全链条政策法律体系。制定合理的奖励办法,激发各方主体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保障农业科技成果更好地落地。
深化融合应用,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持续深化农业创新技术的融合应用,鼓励农民运用先进技术生产优质农产品。一方面,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数字技术跨界融合优势,实现资源要素效益最大化。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打造农业观测监测网络,提升农业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管理能力。加快智能加工等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建设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新经济形态发展,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另一方面,推动农机装备“提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统筹推进农机装备自主研发、集成配套、示范推广与创新应用,加速农业机械在各生产环节的应用。支持企业生产适用于不同地域农作物的农机具,建设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深化“互联网+农机作业”融合应用,着力形成“信息多跑路,农机多干活”、智能网络与农机作业协同服务、智能技术集聚赋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新格局。此外,充分应用绿色技术“美颜”,积极推行土壤改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生产技术,大力推进有机蔬菜、优质水稻、专用小麦等生产种植,增加农产品“含绿量”“含金量”。以提升耕地质量为切入口,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农业,降低农业生产全周期的碳排放,打造生态“颜值”与经济“价值”协同共进的绿色农业产业盛景。
构建现代农业人才体系,蓄积创新发展动能。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涉农高校要主动对接农业现代化战略,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拓展实践教学场景,鼓励学生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培养学生“以农报国”的志向,为农业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完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引进、培养、管理、考核和使用,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格局。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发展实效、发展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指标,强化人才评价结果应用,激发农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营造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构建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人才的核心诉求,助力人才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同时,要大力推动创新能力培养培训,围绕提升农民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打造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安徽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