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更多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国际人才。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文化传承创新的策源地、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沿站,应从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并强化自身在培养国际人才文化自信中的“筑基者”与“孵化器”作用,全力培育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善于沟通中外文化的文明使者、传播人才,为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
深化中华文化教育,筑牢文化自信根基。文化自信的培育始于对自身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突破“概论式”教学的窠臼,构建专题化、体系化课程集群。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蕴含其中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政治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担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民理念、“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外交思想、“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人生目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治学思想等文化精髓传播出去、引发共鸣;另一方面,要深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丰富的育人资源,引导国际人才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伟大奋斗实践,深入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拥有贯通古今的底气、观照现实的智慧、面向未来的自信,从而在对外交流中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恒久魅力,清晰阐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价值追求。
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明确文化自信坐标。培养国际人才的文化自信,绝非无原则的“文化调和”,更非对西方话语的亦步亦趋,要将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要求作为对外传播不可逾越的底线,确保其在国际舆论场中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判断与价值定力。高校须系统开展“两个结合”理论教育,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文化正当性与现实优越性,从源头上破除“以西释中”“以古非今”的认知偏差,通过专题课程深入剖析“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等话语背后的政治意图与逻辑谬误,提升学生识别、抵制、解构西方文化霸权的能力。积极引导国际人才理解掌握“民主”“人权”等核心概念,拒绝套用西方标准削足适履,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并在对外交往中从容展示文化自信。
深挖共通价值,搭建文化对话桥梁。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排他,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应站在包容、平等的立场上,以文明对话超越文明隔阂,以价值共鸣消解价值偏见。国际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文化交流中避免抽象概念堆砌的生硬宣传模式,注重挖掘和讲述能引发普遍情感共鸣的“中国故事”,并寻找“共通语义空间”,将对方文化中相似或可通约的概念、价值与中华文化进行对接和比照。同时,鼓励学生立足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宏大图景,以跨文化比较研究为方法论,在深刻理解不同文明价值内核的基础上,主动探求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最大公约数”,通过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实践,以蕴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表述,运用国际化叙事策略,推动中国话语与国际语境的深度融通互鉴。
搭建育人平台,拓展文化实践空间。完善的培养体系是提升国际人才文化自信的基石。高校要以课程体系、媒体矩阵、激励机制等为依托,构建多维文化空间,助力国际人才厚植文化自信。要冲破传统的专业壁垒,着力建设“中华文明价值基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实践”等跨学科课程,打造“典籍精读”“叙事策略”“数字工具”“实战项目”等微专业。聚合资源,通过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构建典籍数据库、非遗数字化展演、多文明对话场景等途径,为国际人才成长提供沉浸式文化体认环境。大力推广书院制、工作坊、非遗技艺传习、经典诵读会等文化主题鲜明的深度研学模式和项目,将“知道”升华为“体道”,让文化从知识变为内在修养。探索通过场景化浸润、技术化支撑、实践化提升,构建“文化自信养成生态圈”,使学生在触摸文明根脉中筑牢底气,在驾驭数字浪潮中提升传播锐度,在直面全球议题中锤炼对话智慧,最终成长为兼具“中国心”与“世界眼”的新时代文明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