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应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肩负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历史重任,深入学习领悟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激扬创新创造活力,为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加强学习,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加强学习、积淀、思考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课堂教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持续引导青年学子学习理解传统文化内核、树立文化自信。一是着力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以经典文本研读为基础,通过开设国学经典诵读、传统艺术鉴赏、中华礼仪讲授等特色课程,结合书法、国画、戏曲等艺术赏析,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定期邀请文化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围绕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哲学思想、当代价值等主题展开深度解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引导青年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创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研修班、学术研讨会,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鼓励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地方文化特色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引入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例如,在讲解传统节日文化时,教师可创设节日庆祝情境,引导学生制作传统美食、手工艺品;通过“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式学习,让学生调研、实践、展示地方非遗技艺,激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三是强化社会实践,拓展传统文化学习途径。要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馆、历史古迹等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实地参观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鼓励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典、非遗传承体验等实践活动,如在端午节体验包粽子、赛龙舟,在非遗工坊学习剪纸、刺绣等技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在亲身参与中领悟文化精髓,实现从知识累积到文化认同的升华。
守正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其中之一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大青年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努力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持续补充、拓展、完善,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将VR、AR、AI等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开发具有互动性的文化体验产品,让传统文化以全新形式呈现,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短视频、直播节目、网络漫画等形式,以“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模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让青年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激发更大的创造活力,形成文化传承与青年成长的良性循环。
积极传播,持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其中的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还能为全球文明互鉴、对话与合作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有助于国际社会进一步了解中国,提升中华文明的吸引力、影响力。要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一方面强化校园传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举办传统文化节,展示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作品和传统节日的习俗、民间故事,让青年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培养学生骨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传播,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如加入传统文化宣传志愿服务团队,深入社区、乡村等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带动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在国内文化交流活动中,引领不同地区青年相互分享本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此外,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充分激发青年的文化使者作用,积极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以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为载体,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外国友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助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日常生活中,广大青年应以身作则,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从悠久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努力做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播者,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身边人,带动更多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来,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