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1版:头版新闻

呼啸与低语:

吉林航空的世纪交响

本报记者 李娜

九月的长春,天高云淡,战鹰呼啸。这个秋日,长春再次成为航空梦想的焦点。

长春航展的轰鸣,是祖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年轻回响。位于长春市北京大街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吉林近现代史展中,则藏着更深的历史轨迹——

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通化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即后来人们习惯称为的“东北老航校”。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它为人民空军的组建和新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培育了大批人才,立下了不朽功勋,成为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9月21日,长春市民徐伟芳参观吉林近现代史展,走到第三单元“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部分,她停下脚步,久久驻足。顺着她的视线看去,映入眼帘的是两张“马拉飞机”“人推火车”的老照片,像历史的低语,轻吟着那段尘封的艰难岁月。当年,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空袭,老航校先后4次辗转搬迁,最终于1949年落户长春。搬迁中,能飞的飞机空中转场,不能飞的靠地面输送,铁路不通时,就靠马车拉运。

“我昨天刚刚观看了航空展,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战斗机、运输机,空中飞行表演更是精彩,效果特别震撼。”徐伟芳告诉记者,看着一架架中国大飞机在头顶呼啸而过,心里升腾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作为一名中国人,航空展让我骄傲和自豪,吉林近现代史展则让我更加清醒:来路不易,要珍惜当下,更要不懈奋斗。”徐伟芳说。

缓步行至“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展览的尾声部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16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展馆墙体上,熠熠生辉。这是东北老航校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孕育形成的东北老航校精神。今天,吉林人民已将融入血脉的老航校精神,淬炼为振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你看,当中国一汽红旗品牌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当中车长客的轨道延伸向远方,当长光卫星的镜头掠过云端,当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让中国大飞机用上“吉林筋骨”……吉林,这片有着深厚工业历史底蕴的黑土地,正以一种崭新姿态拥抱未来。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