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5版:理论

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姬广阁 王玉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农耕文明,积淀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察,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文化遵循。深刻认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从中汲取丰厚滋养,这既是“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认识自然的智慧。“天”就是大自然,“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融合、合一。《周易》《老子》《孟子》《荀子》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这一思想的体现。《周易》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命题,将宇宙理解为动态生成的生命整体。庄子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程颢、程颐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说法等,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在理念上强调天人一体、和谐共生,在实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体现了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两个结合”,大力传承弘扬“天人合一”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强调“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天人合一”理念,更好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取用有度”的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利用自然的智慧。古往今来,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明晰人因自然而生、靠自然界生活,取之于自然是必然的道理,同时强调取用有度,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古语“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道出了资源有限、必须珍惜的道理;“天之所覆者虽无所不至,而地之所容者则有限焉”,则说明天地虽广,但承载能力有限,人类活动不能突破自然生态边界和底线。战国时期墨家主张“节用”,认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强调“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不能浪费资源。董仲舒告诫人们,祭祀时也要“无伐名木,无斩山林”。这些重要思想和主张都体现了中国先民利用自然的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强调“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重要论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完全契合,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时禁发”思想,彰显了中华民族保护自然的智慧。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以时禁发”的生态治理理念和相应机构设置、制度安排,体现了先民保护自然的智慧和决心。“以时禁发”类似于现在的“禁渔期”制度,根据季节和时令对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有计划地进行封闭保护和开放利用,使之得以休养生息。《孟子·梁惠王上》中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经典诗句“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爱护。由此可见,中国先民很早就认识到自然界有其自身运行规律,人们生产生活必须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此外,在制度设置方面,我国古代也早有探索,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法令,其规定“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并设立掌管山林川泽的机构,制定虞衡制度。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又细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后一直延续到清代。这些制度安排充分契合“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的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虞衡制度深刻阐述我国古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强调“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法治化和制度化轨道,使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对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未来,我们应善于以古鉴今、执古御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在敬畏、尊重、顺应、保护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