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出版的第19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路径。
充分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统一性和深度契合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认同,主要包含着“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等深刻认识。这种认识和意识不是简单的民族认同叠加,而是超越地域、血缘、文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纽带。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其本质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大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需深入挖掘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系统阐释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逻辑;通过大学语文、艺术鉴赏等课程,展现各民族文化的独特贡献,引导学生树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大思政课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三维融入”的立体化体系,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价值引领,在课程内容上强化文化浸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养成,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育人格局。其一,在课程目标设定层面,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如在理工类专业课上突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中的集体主义元素,文史类专业强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叙事,艺术类专业着重展现中华文化的审美共鸣等,切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其二,在课程内容构建层面,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图谱,打造涵盖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维度的课程内容体系。其三,在教学方法创新层面,着力推动“三个转变”,即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参与感;从课堂讲授向实践体验转变,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化学生认知;从碎片化讲解向系统化建构转变,开发跨学科融合课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调研,形成“理论学习—实践体验—反思提升”的闭环。
全面强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的长效保障。上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构建长效保障支撑体系是关键。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同时建立校领导联系学院、督导组听课评课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二是强化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大思政课建设标准体系、示范课程评选机制及教材建设审查制度,明确各专业课程的融入要求,遴选具有引领作用的典型案例,确保教材内容体现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三是强化师资建设,着力打造“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开展教学能力大赛,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特别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教师的培养使用,让他们成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四是强化评价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多维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成效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监测,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建立优秀成果推广机制,通过教学研讨会、案例集编纂等方式扩大辐射效应,为培养更多具有中华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的时代新人贡献思政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