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特刊

仰望副刊这棵树

鲁钟思

童年时,报纸“正刊”后面那片陌生的版图,是我文学世界的启蒙。字尚认不全的年岁里,便已囫囵吞枣地读了起来。陌生的字、词不时地横跳出来,给我留下不少疑惑与留白。靠着连蒙带猜,外加一点点想象,我竟糊里糊涂间闯进了报纸副刊里的文学世界,熏陶出一颗向往副刊的心。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六年级时,我在手抄报上煞有介事地写下“本期四开二版”,并填上一人身兼编辑、校对等数职的“戏言”,叫人哭笑不得。

当年经由副刊启蒙,与文字结缘,继而大学选择了文学专业的我,曾经那不切实际、高不可攀的梦想,忽然在日后的某一天,照亮了现实。

和《吉林日报·东北风》邂逅时,她正是意气风发的20岁。

2012年,硕士毕业的我,初入编辑部,满室报香。摊开的报纸上,一版纪实,二版东北大地、角色访谈,三版大众读书、真情表达,四版文苑茶坊、流行风潮隔周交替,均由著名书法家题写刊名。文字隽永而有风骨,图片或浓墨重彩,或淡雅写意,一瞬间,老牌副刊的雅正之气扑面而来。从这一刻起,我的人生和《东北风》紧密相连。

作为《吉林日报》的副刊,《东北风》之名,兼具希望和生机的春风之意,又凸显了地理位置,雅俗共赏,朗朗上口。文化眼光与百姓情怀让她如同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是《吉林日报》最靓丽的名片之一。

主编赵培光老师时年50来岁,留着一头花白半长发,戴着厚厚的眼镜,赤子之心,文气萦怀,是《东北风》创刊时的元老之一。赵老师嗜好读书、看报、写作、编稿子,“对每一个文字都想入非非”,常常为了斟酌一个字,冥思许久,满意了方肯罢休。为求精益求精,他甚至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修改稿件,校对和照排老师都怕了他,戏称“一片红”。可以说,《东北风》是他几十年来的心血之作。

副刊的人低调、简单,中午闲暇时大家谈天说地,说起某场电影,谈起某本书,俨然小小的“桃花源”。某一天,看着每期堆攒成山的《东北风》样报,赵老师托了托镜框,若有所思地喃喃道:《东北风》是《吉林日报》的“后花园”,经过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天到了,她将收获累累果实。

我们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深以为然。一部副刊史,半部文学史。报纸副刊从诞生起,就提供了可以长时间品鉴、赏味的精神食粮,见证了文化和文学的流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鲁迅、沈从文、老舍等文学巨匠自报纸副刊起步,孙犁、林海音等文编双绝的副刊编辑,亦不占少数。

随着与《东北风》的牵绊渐深,我也从赵老师那里得知了《东北风》早年辉煌而艰辛的“创业史”——

《东北风》诞生于1992年。创刊之初,一版纪实、二版人间、三版文化、四版文海撷珍,开创了副刊4块版的先河。1993年,《东北风》“人间”版,萃集成书,引得一时纸贵。

如果让时光倒流到30多年前,我们会见到一群踌躇满志的副刊前辈——他们是主编王熙元、继任主编孟令哉与意气风发的赵老师等。那一年,他们立意深远,策划精准,深入北京、上海等地,向当代文坛上的名家巨擘约稿。所谓“记者的财富是线索,编辑的财富是作者”。这些来自长春的编辑们,胸怀大志,求文若渴,文脉嘛,自然越积越多,渐成风尚,何止东北,还将这股来自白山松水的清新劲风浩浩荡荡地吹向了全国。

也是从那时起,秦牧、刘绍棠、郭风、王蒙、张中行、梁晓声、刘心武、从维熙、冯骥才、蒋子龙、郑逸梅、单复、潘旭澜、流沙河、张抗抗、叶文玲、海笑、忆明珠、石楠、贾平凹、赵本夫、吴若增、木青、肖复兴、韩小惠、林非、秦绿枝、王宗仁、韩石山、石钟山、石英、王英琦、毛志成、赵丽宏等名家陆续投来文章,并且寄予厚望;而省内的专家、学者、作家们,更是常年为《东北风》增光添彩。

就这样,依靠大作家,力推小作者,四方文脉如养分般汇聚,让《东北风》这棵大树,在白山松水的吉林大地上,迅速抽枝散叶,蔚然成荫。多年来,《东北风》一如既往秉承高雅、深沉、真切、隽永的风格,以文质兼备、质量上乘的作品,献给读者朋友每一期4部精心写就的“诗篇”,成为“领先吉林、声震东北、影响全国”的文化品牌!

2016年,我由《东北风》副刊记者转变为副刊编辑,负责“东北大地”“故事人生”版,见识了更多文字里的人间百态与凡心偶炽的瞬间。

对文学爱好者来说,《东北风》就像是平凡劳顿后,迈着沉重步履回家后的四时家常小菜,虽不是珍馐,却包罗万象,暖心暖胃,让人记挂、惦念……他们爱文如痴,只要时间允许,总会熟读《东北风》刊发的每一篇稿件,平日里笔耕不辍,偶有作品见报,惊喜之余更添小得意。

一位尹姓作者,打工多年,每年年初总是想要《东北风》上一年的合订本,《东北风》的文章陪伴他一年又一年。他说,《东北风》带给他家一般的温暖。

一位高姓大姐,最喜在农活之后,写下她心中的自然万物,她文笔俏皮中带着坚韧,是生长在东北乡间的“李娟”。

一位雷姓老人,年近耄耋,仍一次次地送来他手写的稿件,偶有刊发,电话那侧恳切真诚,难掩激动,令人动容。

一位刘姓退休师傅,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写作、投稿,几年前加入省作协,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省内作家,并向中国作协扬帆起航。

……

这样的故事很多,多到我置身其间,感受到的是此前生命中未曾有过的欣慰与满足,也更能理解赵老师最喜欢的那句“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因为热爱,我们相遇在副刊;也是因为热爱,我们敬勉情深地记录着大时代里的小故事,生命中的光和爱。

在全国报纸副刊版面量式微的当下,读者仍真心地认可《东北风》,期待《东北风》的每一期出版。《东北风》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抚慰人心、创造可能的精神力量,以及与时代和人民同频共振之下永不褪色的党报文艺底色。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热爱副刊的人们永远年轻。

2019年,《东北风》迎来了多才多艺、认真敬业的龚保华主任,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带领我们继续“风吹东北”。鉴于当时编辑部里清一色都是女性,龚主任宛若大姐姐般,全心全意地关爱照顾着她的这些副刊小妹们。所到之处,让人如沐春风,“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此刻得到了具象化呈现。

2024年,刘怀主任继任《东北风》主编。作为我们心中的才子,刘主任机智幽默、洒脱不羁,自带一股名士风流;更有一双对待文字精准敏锐的慧眼——无论在编发还是采写中,他总能不落窠臼,点评或创作皆一语中的,字里行间充满思辨色彩。全新专版“行吟吉林”“问道吉线G331”应运而生,不知不觉中,《东北风》在全国报纸副刊之中,已然蹚出了一条守正创新之路……

时代在变,媒介在变,副刊也在变。风吹东北30余年,《东北风》如今已成长为党报后花园里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树,硕果累累,丹桂飘香。《东北风》为读者营造的那片精神桃源,其滋养心灵、温润时光的功能,却一如既往,从未改变。

总有一些深度需要沉潜,总有一些美好值得留驻。当年那个憧憬报纸副刊的小学生,如今仰望着副刊这棵树,感受着文字的雨露花香、鸟鸣吟唱,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感谢《东北风》,让文字和梦想郁郁葱葱地生长,也让我们这些和副刊命运休戚相关的人,在更辽阔的世界中领略生命中的真、善与美。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