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再次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传承民族精神根脉、塑造时代新人精神品格的重要路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进一步突出文化的教化功能,深入挖掘中华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创新文化传播载体与教育方式,将文化浸润融入日常,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滋养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深刻揭示了以文化成果教化民众、实现天下治理的内在逻辑,这与“文以载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观念一脉相承。所谓“文”,是指能够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引领风尚的优秀文化,主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革命文化传承着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着时代精神,三者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整体。而“化”强调的是浸润、感召与熏陶的方式,使人在文化氛围中自然接受教育,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成效。“人”是“化”的对象和目标,旨在增强其精神力量,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育人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理念,系统谋划、多方协同,培养更多深受中华文明滋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文化理论创新,挖掘中华文化的育人价值。深入梳理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激活其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通过系统研究,提炼出具有当代意义的文化符号,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滋养人心的源头活水。尤其要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育人作用,充分释放其在价值引领、情怀涵养、心理暗示、行为调适、环境熏陶、能量传递等方面效能。同时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润泽、革命文化的淬炼强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浸润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促进跨领域融合,协同研究文化育人前沿问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归依,也是教育的内涵要求。高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文化传承的主战场,要深刻认识到,文化育人不仅是人文学科的任务,也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参与,应着力将这一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领域各环节。例如,教育学提供文化育人目标与场景载体,社会学剖析文化育人的社会生态,人类学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基因,传播学探索文化内容的有效传递路径,努力形成“多棱镜”式研究视角和“放射状”传播教育格局,从整体上把握文化育人的多维逻辑,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同时还要明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并非教育领域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协同参与。例如,高校负责课程设计,相关部门协调对接,文化机构可参与具体教育项目开发,形成“校内学习+校外实践+社会传播”的育人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文化育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育人工作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向文化育人领域倾斜,通过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家庭联动的工作机制,提升育人质效。学校应把文化育人列入教学规划,开发特色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将文化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让文化育人从“隐性渗透”变为“显性赋能”;社区、企业、文化机构等也应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努力构建“社会处处有文化、群众时时受熏陶”的文化育人格局。同时要完善激励制度,对在文化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营造人人育人、事事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创新文化育人体系和方式,善于运用新媒体、短视频、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让文化内容更生动、更贴近生活,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用受教育者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讲述文化内涵。此外,要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有深厚文化素养又具备教育创新能力的文化育人工作者,为文化育人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