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做好县域经济发展“大文章”

刘乃嘉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和“毛细血管”,是新时代统筹城乡经济、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谋划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发展要求。着眼未来,应充分考虑县域自然条件、区位特征、资源优势、文化传统等因素差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符合实际、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吉林实践提供坚实支撑。

科学把握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和科学遵循。县域稳则大局稳,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场域,在促进产业培育、乡村振兴、吸纳就业、区域协同、要素流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小块头”中蕴藏着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能量”,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释放县域内需潜力、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拓展国内大循环空间等意义重大,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好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遵循原则。一方面,坚持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需摆脱以往依靠资源消耗、低成本劳动力驱动的粗放型发展道路,力争县域经济从单一发展模式向多元化综合发展转变,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另一方面,要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城乡融合的关键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县域经济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民生福祉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坚持以城乡融合为引领,以“两山”理念为指导,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产业升级速度、完善就业机制,更好地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并立足县域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和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系统,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兼顾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促进县域经济整体性、协调性发展的新格局。

立足资源禀赋,走好特色化发展之路。县域经济本质上是特色经济,唯有特色才能有市场、有优势、有竞争力,找准了特色发展的“切入点”,“草根经济”也可长成“参天大树”。特色经济之“特”主要体现在特有的自然资源禀赋、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应基于各县域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比较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让更多本土资源成为县域经济的“金招牌”、百姓增收的“金饭碗”,推动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强化调研分析,全面摸清县域资源底数、特色所在,在此基础上加强规划布局,统筹发展产业园、特色小镇等,推动特色品牌建设,培育以县域为关键节点的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带动力。要突出协同导向,坚持分类指导、因势利导,探索打造城市服务型、工业主导型、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生态功能型等类型县域经济模式,建设一批经济实力强、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优的县市区。同时积极构建县域“大、中、小”产业主体相互支撑体系,尤其要注重扶持乐于扎根县域、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小而美”企业,使中小微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

坚持产业引领,激活县域产业发展活力。县域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人口与空间结构的协同。其中,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应积极改造升级县域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建立“一县一品”“一业一品”的发展格局。探索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的县域产业发展路径,努力培育和壮大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对吉林而言,应着力扬优势、补短板,充分释放“东北粮仓”“天池好水”“长白山药材宝库”等县域产业标签优势,坚持因地确产、因产延链、全链创新,让县域产业向高技术、高价值方向转型。如,梅河口、延吉等地区县域应进一步做好“旅游+”文章,积极培育观赏农业、生态采摘、民俗体验、红色观光等乡村旅游产品;抚松、靖宇等地应进一步做活“生态+”文章,重点开发矿泉水、人参、蓝莓等特色优势绿色有机农产品;敦化等地应做足“互联网+”文章,大力发展乡村电商经济,推动更多特色农副产品、文旅产品走出吉林、销往全国,持之以恒推动县域优势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强化机制建设,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县域经济质量齐升。县域经济是基于城乡分工互补关系和经济循环而形成的,让经济发展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创新性配置,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因此,要将县域经济发展置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和协同开放格局中,全面破除妨碍经济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县域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与升级。建立健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省市县协同、区域间联动,加大政策集成力度,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布局上,给予县域更多倾斜和支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域实际、充满活力的特色发展之路,奋力写好产业兴、环境美、百姓富的县域发展大文章。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